冬至将至,带你了解冬月四大传统习俗
冬至将至,带你了解冬月四大传统习俗
冬月,农历十一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包含小雪、大雪和冬至三个重要节气。冬月不仅是气候寒冷的标志,更是充满传统习俗的月份。冬月有四大习俗:储存越冬食物、九九消寒、冬月不远行和开始酿酒和榨油。特别是冬至,作为冬月最重要的节气,人们会通过各种活动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了解这些习俗,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还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储存越冬食物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各地都会在小雪节气是预备越冬的食材,让家人安康度过冬天。今年的11月22日是小雪节气,我们再忙也要记得“吃4样,做1事”安康过冬寓意好,不忘老传统!
吃饺子
在北方地区,不管是什么节日都要吃饺子以示庆祝,小雪节气,正是初冬时节,这时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包饺子吃饺子,不但御寒保暖,还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吃牛羊肉
北方的天气到了小雪节气就已经比较冷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吃一些牛羊肉来补冬,增加身体的御寒能力,也寓意着牛气冲天、喜气洋洋!
吃腊肉
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在小雪前后天气的气温急剧下降,离春节也不远了,正是制作腊肉的好时节。这时腌制腊肉吃腊肉也寓意着丰收富裕!
喝小雪酒
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小雪喝小雪酒的习俗,在小雪前后酿新酒主要还是为了迎接新年而准备,在小雪喝一杯新酿的米酒,能够驱赶寒气暖身暖心,增加节日的氛围。
小雪节气记得做1件事
在小雪节气不管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腌制储存食物的习俗,正所谓“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节气正是初冬时节,腌制一些肉类和蔬菜,在南方一般会腌制腊肉腊鱼等等,而北方正是腌制萝卜干、雪里蕻、酸白菜等越冬蔬菜,以保证冬季的饮食多样化,安康度寒冬。
九九消寒
九九消寒图从冬至开始。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开始。从冬至这一天起,人们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共数九个“九”,直到八十一天时,春天就会到来。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式、圆圈式和梅花图式等。文字式的消寒图通常是一首诗或词,每天填写一个字或一笔;圆圈式的则是将宣纸分成九格,每天填充一个圆圈;梅花图式的则是画一朵梅花,每天填充一朵花瓣。这些形式不仅帮助人们度过寒冬,还增添了乐趣和文化意义。
九九消寒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为了计算冬天和春暖花开的日期。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就会到来,因此九九消寒图成为了迎接春天的象征。
九九消寒图的含义和用法
消寒图记载了冬至之后天气的阴晴,可以说是一种日历,绘制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冬至期间的一个风俗,人们绘制消寒图一是消遣时间,二是希望能预卜来年丰欠。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古代文人根据“数九”记日的方法绘制的一种游戏图案。它象征着消解寒冷、迎接春天的美好寓意。通过每日在图上涂画一笔,记录冬季的寒冷时日,直至九九八十一天后,春天来临,象征着寒冷的结束和温暖的到来。
古代历法里将五天作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数九是从冬至到惊蛰之间,人们概括了这一阶段的天气变化。
在数九的时候,人们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可以写,也可以画。“写九”就是一幅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用繁体写就是每个字九笔,在数九的时候,一天写一笔,一九一个字,等到九个字写完,冬天就过去了。一般在字的旁边,还会附上《数九歌》。
“画九”就是在白纸上画九枝梅花,一枝画九朵,每天涂一朵,每天看好天气,可以涂不同的颜色。在这幅寒梅图两侧,经常会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的句子。
九九消寒图伴随着“数九歌”一直在民间流传,即是自然常识的概括,也表达人们对春季的期盼。寓教于乐,大人小孩都可以制作,图画和书写都是高雅的活动,让人们在熬冬的时候多了不少趣味和消遣。
九九消寒图起源于明代,主要用于记录冬至后的81天。古人通过这种方式消解寒冷,同时寄托了对春天的期盼。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最大的阳数,象征着阴气消减、阳气回升,意味着寒去暖来。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记日方法,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诗意生活情趣。
冬月不远行
农历十一月通称冬月。人们常说“寒冬腊月”,其中的“寒”,指的是农历十月,也称“寒月”;“冬”,指的就是农历十一月;“腊”则是指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这三个月加起来就是完整的农历“冬仨月”。
农历十一月为什么叫“冬月”?这是因为十一月恰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所在月份,即便赶不上,也要用“闰十一月”来补上。宋诗“冬月梅花斗雪新,一枝折赠计偕人”说的就是折下一枝冬月里新开的梅花,送给即将远行的亲人。
我国古代,一年分四季,每季各有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比如农历十一月是冬季的第二个月,称“仲冬”。此时节,冬日渐深,冬寒更甚。
在古代,人们还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一年十二个月正好与十二律相适应,如十月对应十二律中的“应钟”,十一月对应十二律中的“黄钟”,十二月对应十二律中的“大吕”,因此十一月又被称为“黄钟月”。细想起来,古人此举竟有“唱响”年终岁尾之妙。
十一月还被称为“子月”。这个称呼是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推演而来的。在古代,“子”的对应月份是十一月,“丑”的对应月份是十二月,“寅”的对应月份是正月。开启了“家天下”的夏朝,即以“寅”为岁首。
冬至是冬月里最重要的节点。周朝就曾以冬至为新一年的开始,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时至今日,冬至的很多习俗,尤其是食俗一直保留下来。我国北方地区要吃馄饨、吃饺子、喝羊肉汤;南方地区要吃汤圆、米团、长线面,或吃烧腊、赤豆糯米饭、年糕。”
酿酒榨油
今天是农历十一月一日,也就是冬月初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冬季有“三冬”的说法,分别是农历10月孟冬,11月仲冬,12月季冬,民间也有十冬腊月说法。冬月是一个重要的季节,民间还有不少的习俗活动和讲究,今天是冬月初一,遵从“做2事,吃2样,忌2事”传统习俗,平安度过冬月!
做2事
- 冬月储菜
冬月开始,严寒席卷大地,北方地区白茫茫的雪原覆盖了田野和村庄。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紧密地依赖着大自然的馈赠,每年作物丰收后,人们便开始忙碌地储备物资,以确保在漫长的寒冬中能够生存。早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用地窖等方式来储存食物,将新鲜采摘的蔬菜收藏起来,放入地窖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其新鲜度。
- 冬月腌菜
进入冬月,人们开始进行腌菜、腌腊肉等活动。简单地用刀将蔬菜、肉类等食物切成想要的大小,再加入适量的食盐、醋、酱料等调味,就能得到风味独特的泡菜、酸菜等食物,也不失是一种好的选择。
吃2样
- 吃饺子
北方冬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较普遍,饺子的形状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冬月初一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不仅可以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食材:面粉400克,清水210克,羊肉适量,胡萝卜1个,酱油少许,盐少许,花生油适量。
做法:1、胡萝卜洗净,用擦丝器擦成细丝,剁成馅料。2、羊肉剁成馅料,放入葱姜水搅拌上劲,加入生抽酱油,盐,花生油拌匀,最后加入小葱末拌匀。3、把胡萝卜放入拌好的馅料中,充分搅拌均匀。4、面粉加入清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放到盆里盖上保鲜膜静置醒一会儿,面团揉匀,搓成长条,揪成大小一致的小剂子,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饺子皮。5、饺子皮上放上适量的馅料,两手捏紧,大肚儿水饺就包好了。6、锅里放入水烧开,把饺子放入,盖上盖子煮开,加少许冷水继续煮,重复三次饺子浮起,馅料充分熟透,就可以捞出了。
- 吃姜
冬月是吃姜的最佳时期,姜有着温暖的辛辣味道,能够帮助提高体温,增强免疫系统。姜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无论是烹饪姜茶,还是将姜加入菜肴中,都能为您的身体带来积极的效果。分享一款用生姜做的小零食,简单易做又好吃,随吃随取很方便,每天嚼几块姜片,有利于身体健康。
材料:生姜500克,白糖300克,盐少许。
做法:1、生姜洗净,去掉外皮,放入盆中。2、切成姜片,浸泡道淡盐水中,去掉辣味,中间换水继续浸泡,大约浸泡3小时左右就可以了,这时姜的辣味就会淡很多。3、把姜片捞出控干水分,把白糖和姜片拌匀,腌渍之后会有很多水分别倒掉,直接倒入锅里大火煮开,改成小火满满熬,锅里的水分蒸干,手蘸一点汤汁,能拉出粗粗的丝就可以了。4、倒入不粘锅中,姜片已经半透明,水分蒸发的已经没有了,晾凉。5、凉透的姜片,外面就会均匀的裹上一层糖霜,凉透密封保存。
忌2事
- 忌盲目进补
进入冬月民间有开始进补的习俗,这是让很多人感觉特别幸福的一件事,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因此进补不当很可能反受其害。饮食上只要多吃应季食材,保持食物的多样性。
- 忌饮新酒
冬月里是酿酒的时候,但是现在的酿酒工艺跟古时候有很大不同,古时候酿造的主要是黄酒和米酒,需要酒精度数低,需要加热后饮用。现在酿造的都是蒸馏酒,新酿的酒需要陈放去除甲醛和甲醇,新酿的酒味道也不佳,喝了会伤害到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