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迎新年,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大寒节气迎新年,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大寒到,年味浓”,1月20日,我们将迎来24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大寒,顾名思义,即天气寒冷到极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气里,全国各地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大寒节气概述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压轴节点,大寒到,意味着旧的一年走到了尽头。每年当太阳黄经达到300°时,便是大寒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月20日左右。2025年的大寒,将在1月20日3点59分到来,农历时间为腊月廿一。大寒到,意味着农历新年将至。
大寒节气的显著特点是天气尤为寒冷。因为大寒节气前后,往往处在全年最为寒冷的三九、四九阶段,此时北方寒冷地区积雪不化,天寒地冻,而南方虽然没有北方严寒,但也同样寒风刺骨,湿冷难耐。
大寒节气的习俗
迎年准备
大寒时节,人们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筹备年货,迎接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年味越来越浓。
尾牙祭
源于祭祀土地公的传统,演变为年终聚餐,企业常借此举办年会。
除尘
又称“除陈”,通过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驱除霉运。
饮食特色
- 南方吃糯米饭、八宝饭等滋补食物。
- 北方则偏爱羊肉、狗肉等高热量食材。
- 江苏南京有炖鸡汤、喝腊八粥的习惯。
大寒节气的文化内涵
“不怕冬月三一阴,只怕大寒满天星”,这句俗语反映了人们对大寒节气的深刻理解。冬月,即农历的十一月,也称仲冬。我们常用“寒冬腊月”来形容冬天的严寒,这里其实涉及了三个月,即农历十月(寒月)、十一月(冬月)和十二月(腊月)。
“不怕冬月三一阴,只怕大寒满天星”这句俗语,从字面上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三一”,这里泛指冬月期间的某一天。“满天星”则指代晴天,因为天气晴朗的夜里才能看到满天的星星。
所以,整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人们并不害怕农历十一月出现阴天或雨雪天气,反而更担心大寒时节出现晴朗的夜空。
为何如此呢?
通常来说,进入农历的十一月,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尤其是北方地区。在该寒冷的冬季里,就应该有该寒冷的样子,所以老话说“不怕冬月三一阴”。也就是说,进入冬月,出现阴天或是阴雨、雨雪天气等,都是其正常的气候现象,不必忧愁。
老话说“瑞雪兆丰年”,冬天的寒冷、降雪有助于杀灭病虫害,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老话说“不怕冬月三一阴”。
而“大寒满天星”则预示着一种反常的现象。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一个节气,也是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期的到来。
大寒满天星,意味着大寒前后的天气是晴朗的,暖和的。在本该最寒冷的时候,天气暖和,这就意味着气候可能有些异常。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是不利的。
比如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大寒时节如果天气暖和,可能会影响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春化过程。这些作物在生长期内必须要求有一定的低温天气,否则不能春化,来年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过早播种的作物可能提前拔节、抽臺,抵抗严寒的能力较差,很容易遭到低温霜冻的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此外,大寒时节如果天气晴朗,还可能意味着来年春季雨水偏少,出现干旱等自然灾害,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为此,便有了“怕大寒满天星”的说法。
在中国民间,与大寒节气相关的俗语还有不少,比如“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白雪定丰年”等,表达的基本都是类似的意思。
大寒节气的养生与农事
大寒节气,养生要点是注重保暖,适当运动如慢跑或散步,并调整饮食以清淡为主,为春季做准备。
农事活动方面,北方要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南方则为早稻种植等作物备耕。
作为一年四季轮回的终点,大寒不仅是一个气候节点,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提醒我们珍惜岁末时光,期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