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南京长江大桥的“健康密码”
55岁南京长江大桥的“健康密码”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迎来了它的55岁生日。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它不仅承载着繁忙的交通任务,更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与汗水。为了确保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桥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一群默默无闻的养护人员日复一日地守护着它。
45人的守护团队
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养护基地,45名养护人员每天都在为大桥的健康而忙碌。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白天,他们主要负责机械保洁和桥结构的维修;夜晚,则专注于桥梁附属设施的养护。这样的分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王翰是南京市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江北养护片区的经理,也是大桥的“专职保姆”。他告诉记者,冬季是大桥最需要呵护的季节。由于大桥主桥采用了钢箱梁结构,路面铺设了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材料,对养护要求非常高。当室外温度过低时,桥面很容易结冰。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养护团队不仅要及时清除冰雪,还要研究新的工具和方法,以更好地保护大桥。
科技赋能,智能养护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南京长江大桥的维护工作也变得更加智能化。通过在桥梁关键部位布设传感器,养护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大桥的健康状况。这些传感器能够采集结构位移、内力、索力及环境温湿度等数据,为评估桥梁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年,大桥进行了为期27个月的全封闭大修。这次大修不仅更换了主桥的混凝土桥面,全部替换成更加坚固耐用的钢桥面板,还对大桥的电气系统、照明设施等进行了全面升级。如今,大桥的维护工作更加科学高效,不仅延长了使用寿命,也提升了通行质量。
特殊环境下的养护挑战
冬季的寒冷对大桥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热胀冷缩影响,大桥护栏连接处容易出现裂缝。养护工人需要及时通过“注胶”来填补这些裂缝,以防止栏杆断裂。此外,低温还会导致桥面结冰,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因此,每当雨雪天气来临,养护团队都会投入上百人进行除雪保畅作业,确保大桥安全畅通。
从“争气桥”到“放心桥”
南京长江大桥自1968年建成以来,经历了多次维修和保养。从最初的简易修补到如今的智能化养护,养护技术和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作为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大桥的每一次“体检”和“治疗”都凝聚着养护人员的心血。
王翰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第一次认识长江大桥是在小学课本里,如今成为大桥守护者,这种转变还是很奇妙的。但身上的责任也更重了。希望为这座城市守护好这座桥,守护好这份属于大家的集体记忆。”
如今的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成为了城市精神的象征。在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它将继续以更高的通行质量服务于南京江南、江北两个主城区,强力助推江北新区建设,帮助南京城从“秦淮河时代”向“扬子江时代”跨越,还将更加高效地辐射苏北和更为广阔的长江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