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乐山:从大佛到峨眉,三山诗画留芳
苏轼与乐山:从大佛到峨眉,三山诗画留芳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这是苏轼对乐山(古称嘉州)的深情告白。作为一位文学巨匠,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用他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乐山美景的画卷。
苏轼与乐山的不解之缘
苏轼与乐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年时期。据记载,苏轼曾多次游历乐山,对这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情有独钟。他在《送张嘉州》中写道:“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身为汉嘉守。”表达了对乐山的深深眷恋,宁愿做一名地方官守护这片土地。
乐山大佛:镇压三江水害的守护神
乐山大佛,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是乐山最著名的地标。它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高达71米,气势恢宏。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远望似在俯瞰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近看似在静听江水东流。
据史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海通禅师发起,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大佛的建造初衷是为了镇压三江水患,保佑一方平安。正如苏轼在《游凌云寺》中所写:“江涛汹涌来,疑有潜鲸噀。”展现了大佛所处环境的壮阔与险峻。
峨眉山:蜀国的翠黛眉尖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是李白笔下的峨眉山,而苏轼则在《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中写道:“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将峨眉山的美景与西湖相提并论,展现了峨眉山的秀丽与神秘。
峨眉山位于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普贤道场”。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这些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凌云山:水天一色的诗画世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的景象,同样适用于乐山的凌云山。凌云山位于乐山城西,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上有凌云寺、大佛寺、海师洞等古迹,还有苏轼读书楼、东坡楼等文化景观。
凌云山的美,在于其山水相依的和谐。晴日里,江水碧绿,山色青翠,仿佛一幅水墨丹青;雨天时,云雾缭绕,山色朦胧,又如一幅淡雅的水彩画。苏轼曾多次登临此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这座名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苏轼笔下的乐山,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展现,更是文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他的诗句,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千年前的乐山之美。今天,当我们再次登上凌云山,遥望峨眉,俯瞰大佛,不禁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