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A-QUARKS揭秘大质量恒星形成奥秘
ALMA-QUARKS揭秘大质量恒星形成奥秘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一直是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刘铁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团队,通过ALMA-QUARKS项目,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观测,揭示了这一神秘过程的关键细节。
ALMA-QUARKS:揭秘大质量恒星形成的“超级显微镜”
ALMA-QUARKS项目是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列(ALMA)进行的高分辨率观测项目,专注于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精细结构。该项目通过观测气体分布、云核分裂和高速分子喷流等关键过程,为理解大质量恒星如何累积巨大质量提供了新的线索。
揭秘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摇篮”
在对G34.43+0.24红外暗云的观测中,ALMA-QUARKS项目团队在MM1团块中发现了两个预恒星核候选者——MM1-C和E1。其中,MM1-C尤为引人注目,它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大质量预恒星核候选者,质量高达71倍太阳质量,半径为2100-4400天文单位。更令人兴奋的是,在MM1-C内部检测到了两个极其密集的子结构C1和C2,密度高达10^8-10^9每立方厘米。此外,还发现了C2中的进一步碎裂证据。
大质量原恒星团的演化图景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ALMA-QUARKS项目团队还开展了ASSEMBLE观测项目,对11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了深度观测。研究团队从这些原恒星团中提取了248个致密云核,发现了显著的质量和密度增长。此外,他们还观察到云核间距的缩小,这与理论动态模型的预测相符。
质量分层: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密码”
研究团队在ASSEMBLE样本中发现了明显的质量分层现象,这与ASHES观测到的早期原恒星团样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质量分层不能仅用动力学效应解释,而是与“竞争吸积”模型一致。这一发现为理解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积累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科学意义与未来展望
ALMA-QUARKS项目的最新发现不仅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键过程,还为理解星系的结构和物质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未来,该项目将继续对更多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观测,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这一复杂过程的理解。
通过ALMA-QUARKS项目,科学家们正逐步揭开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神秘面纱,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