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始建于唐代的乐山大佛:世界最大石刻佛像的传奇与保护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7: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始建于唐代的乐山大佛:世界最大石刻佛像的传奇与保护

乐山大佛,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静静地矗立在四川乐山的三江汇流处,历经千年风雨。它不仅是一尊宏伟的雕像,更是一段传奇的见证,一个信仰的象征。正如诗句所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座高达71米的弥勒佛坐像,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01

传奇的开端:海通法师与大佛的诞生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代开元初年,由一位名叫海通的和尚发起。海通法师,本名清莲,出生于黔中道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他十二岁出家,师从高僧慧净,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最终来到嘉州的凌云山上,在那里搭起一间茅屋修行。他认为凌云山就是他修行的最理想的地方,凌云山下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的汇流地,江水如万马奔腾,吼声震天,常常有船毁人亡。年复一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海通见此情此景,悲痛无比,他日夜沉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岩上临江凿一座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日日夜夜、万世千载面对浩浩三江,安澜镇涛,保佑苍生。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的能工巧匠都争先恐后的云聚到了凌云山。到了开工的那一天,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真是千古少见。一方方巨石从高高的山岩上坠落江中,激起千重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兴风作浪的水怪,都惊慌地窜出水面,仓皇逃遁。海通在大佛开工后,又肩负起了筹措资金的重担。他心怀宏愿,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满载而归。

春去冬来,岁岁年年,大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三江汇流处也越来越平静。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就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讨要。海通面对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了,他斩钉截铁的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海通高傲和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会有人有胆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恼羞成怒的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威严的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的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顿时,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献身的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更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可是没等到大佛完工,海通就圆寂归天了。后来,在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海通未竟之业,终于在贞元十九年完工。大佛高71米,历时九十余载,为世界第一大佛像。当代诗人戈壁舟一首:
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带领群山来,
挺立大江边。
实则是大佛的真实写照。

02

信仰的象征: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乐山大佛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的杰出代表。它所体现的佛教文化,不仅包括佛教的信仰和教义,还包括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义。乐山大佛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宗教信仰的方式,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工艺和佛教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03

民间的传说:信仰与自然的交融

乐山大佛承载着无数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信仰的敬畏。例如,有人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拍到了大佛“闭眼流泪”的照片,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科学家研究发现,这实际上是由于酸雨侵蚀造成的眼睑阴影,而非超自然现象。这种自然与信仰的交织,使得乐山大佛更加神秘而庄严。

04

保护与传承:让千年古佛永续长存

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大佛的排水系统设计精良,历经千年基本不积水,但仍需定期修缮。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和酸雨的影响,大佛表面出现黑渍,部分耳室已封闭。历史上曾有四次“闭眼”传说,实际上都是由于自然侵蚀和维护状况导致的。保护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以确保这座历经90多年建造的唐代文化遗产能够留给后人。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巨大的石刻佛像,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和精神的宝库。它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也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