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2: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以下是五个广为流传的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想,如果能借到邻居家的一点光亮,就可以继续读书了。于是,他鼓起勇气去邻居家请求帮助,但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拒绝了他的请求。

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但这也更坚定了他要读书的决心。回到家后,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墙上凿了个小洞,让邻居家的烛光透过洞口照进来。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匡衡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匡衡决定去大户人家那里打工,不要工钱,只求能读到书。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孙敬: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欧阳修: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车胤和孙康:囊萤映雪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这些故事,无一不体现了古人克服困难、勤奋读书的精神。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