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笔下的荷花:《秋水芙蓉图》赏析
张大千笔下的荷花:《秋水芙蓉图》赏析
张大千的《秋水芙蓉图》是其花卉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张大千对荷花这一传统题材的创新演绎,也彰显了他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的艺术成就。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代表作品《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1908年他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耽于佛学,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
他擅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其间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于诗、书、画、篆刻俱精,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张大千更善画花卉。在诸多花卉之中,荷花为张大千所偏爱。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画家曾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赞美之。特别是荷花挺峻,荷叶宽硕,在水气弥漫的氛围里伸展自如、千姿百态的特性,能充分展现画家大起大合、肆放洒脱的画风,所以大千的荷花作品贯穿其绘画的各个时期。
秋水芙蓉,汉语成语,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出自宋·向子諲《相见欢》词:“亭亭秋水芙蓉,翠围中。又是一年风露、笑相逢。”芙蓉花,寓意着团圆美满、 富贵吉祥。世人常喜以芙蓉比喻繁荣锦绣。芙蓉花,又叫木芙蓉。因其花艳如荷,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又因其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故又名“拒霜花”。故而历来文人以为此花别有风骨,赋予其与菊花般淡逸的品性。
荷花难画在于形,花朵硕大,花茎孤挺,花叶又圆又大且一茎一叶。想象一下,花茎如果没有力量,怎么能够托起荷花和荷叶,但这样直上直下的花茎,如何去表现力量感?这就是画家在创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张大千画的荷花茎让人感受到了竹子般的柔韧,既有随时能够迎风起舞的轻盈,又有傲骨不屈的硬气。技法与意趣的结合,让《秋水芙蓉》成功了一半。张大千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种富贵气息。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中,荷花和富贵一点也不沾边,于是张大千在创作中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让画面看上去大气华美,一点也不觉得这样的荷花有什么俗艳。
这幅《秋水芙蓉图》构图相得益彰,虽所摄取的景物不多,但配置得宜,显得充实饱满:所有的景物描绘得既准确义简练,芙蓉花,是花鸟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此幅芙蓉重彩染色,枝叶翠绿欲滴,花朵艳丽夺目,针对不同的景物,运用不同层次的墨色加以表现,呈现在观者面前;叶的阴阳向背,前后左右,可谓变化多端,毫无单调重复之感,冉勾出叶筋,就更显出芙蓉的生机勃勃,笔意潇洒清新。各种色相、色度的变化,使画面色彩丰富而不冲突、艳而不俗,枝干柔中蕴刚,用墨华滋多变,敷色清嫩鲜活,意境闲逸。是一幅十分成功的花卉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