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白的寻仙之路:从仰慕到成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白的寻仙之路:从仰慕到成仙

引用
网易
8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K4U9C50541NJ0H.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7%99%BD/1043
3.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6a00887d7ad4.aspx
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2%8E%E8%91%89%E5%9F%8E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99%BD
6.
https://poems.mahacinasthana.com/poets/li-bai/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6%9A%A0
8.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9C%E7%94%AB

“谪仙人”这个称号,不仅是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誉,更成为了李白一生追求的写照。据《对酒忆贺监二首序》记载,李白在长安紫极宫与贺知章初次相遇时,这位太子宾客便惊呼李白为“谪仙人”,并解下金龟换酒,共话桑麻。这一幕,仿佛是天界仙人降临人间的传奇开场。

李白之所以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绝非偶然。早在青年时期,李白便自认为具有“仙风道骨”。在《大鹏赋序》中,他回忆道:“余昔在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种自信,不仅源于外在的风貌,更来自于他对道教事务的熟悉。从“炼丹紫翠房”到“收河车与清溪”,从“服食还丹”到“采菖蒲”,李白对道教的修炼方式了如指掌。

然而,李白的仙道思想并非简单的修仙炼丹。在他的代表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生蓝图:“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难以。”这段话揭示了李白独特的“仙道观”:他并非一味追求长生不老,而是希望在完成济世安民的使命后,再归隐山林,追求精神的自由。

李白的寻仙之路,充满了浪漫与执着。在《寄淮南友人》中,他写道:“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这首诗记录了李白在淮南寻仙的经历。他游历名山大川,探访仙人遗迹,试图在自然山水中寻找仙道的真谛。这种对仙人的仰慕,不仅体现在行动上,更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到“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李白的诗作中处处流露出对仙境的向往。

然而,李白的寻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他被唐玄宗召入长安,本以为可以施展才华,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时,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供奉翰林,被“倡优蓄之”。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他深感痛苦。尽管如此,李白并未放弃他的仙道追求。他选择在诗歌中构建自己的仙境,以精神的自由对抗现实的束缚。

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李白写道:“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这不仅是对仙界的向往,更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李白的“成仙”,最终在诗歌中得以实现。他的诗作,成为了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让他在文字间实现了超越现实的“成仙”。

从少年时的“十五游神仙”,到晚年仍“南寻禹穴见李白”,李白的一生,就是一部寻仙求道的传奇。虽然他未能在现实中实现“功成身退,复返于初”的理想,但在诗歌中,他早已化身为仙,遨游于天地之间,实现了精神的永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