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肉”工程让内蒙古突泉县农民增收又环保
“秸秆变肉”工程让内蒙古突泉县农民增收又环保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将昔日困扰农民的秸秆“包袱”转化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这一转变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成为推动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秸秆综合利用:从“废弃物”到“香饽饽”
在突泉县,秸秆综合利用已经从最初的简单还田,发展成为涵盖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多个领域的新兴产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秸秆变肉”工程。这一创新模式将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不仅解决了当地饲草料短缺的问题,还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这可不是普通的饲料,是专门配制的‘秸秆定制餐’,俗称‘草罐头’。”草都集团经理赵奇介绍道。这种“草罐头”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薛树媛研究员的指导下新开发的饲料产品。秸秆经过粉碎、除尘后,依据牛羊生长所需的营养配备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再加上专用的发酵菌混合均匀后裹包,便制成了“草罐头”,不仅营养丰富还耐储藏,便于运输,是牛羊的好口粮。“相比干秸秆,牛更爱吃‘草罐头’,现在我们的肉牛场全部用秸秆发酵饲养,在锡林郭勒盟、赤峰、兴安盟等地深受欢迎,真正实现了秸秆过腹变肉。”赵奇说。
“秸秆变肉”实际上就是把秸秆进行初加工调制成饲料,为家畜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通过机体转化实现营养物质循环和利用。薛树媛说,“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关键技术”重点攻克了秸秆纤维降解技术、菌酶协同发酵技术、膨化发酵技术、牛羊全混日粮配制等系列技术,开发了秸秆专用发酵菌制剂以及秸秆膨化发酵饲料、秸秆草料复合颗粒、秸秆全混合发酵饲料等产品。
政策引领:为秸秆综合利用保驾护航
突泉县秸秆综合利用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24年,北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北票市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实施方案》,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
同时,突泉县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于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突泉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效有目共睹。据统计,内蒙古秸秆年产量约为4800万吨,饲料化利用率为69.1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约3300万吨秸秆用于饲料,可作为约4800万只羊的粗饲料。但秸秆饲料化利用中,秸秆木质纤维含量高,结构紧密,不易被动物消化吸收,饲料化转化率低是关键限制因素,利用“破壁—菌酶”联合技术处理玉米秸秆,纤维物质含量降低23.2%,相当于多产76.19万吨的肉。
“秸秆变肉”实现了“秸秆制草—草变肉—粪肥田”的良性循环,不仅拓宽了饲料资源,也实现了种植业副产物变废为宝高效利用。“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关键技术”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通过遴选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为“种养循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突泉经验: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突泉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秸秆从“废弃物”变成了“香饽饽”,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还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一模式的推广,将为我国农村绿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