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联合脐针疗法安全有效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
中药熏洗联合脐针疗法安全有效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
混合痔是临床多发疾病,国内流行病学在肛肠疾病发病率的研究结果中显示,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一半以上,在此之中混合痔的发病率达到三分之一。混合痔临床症状较重者多需手术治疗,手术区域为肛门和直肠。
肛门和直肠具有十分复杂的生理功能,分布众多血管和神经,且与泌尿系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混合痔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切除可能会导致多种术后并发症。
例如尿潴留、便秘、疼痛、感染、发热、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影响治疗效果。随着近年来混合痔手术术式的改进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降低了许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尿潴留、便秘、疼痛等。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与其严重程度往往是评价手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并发症不仅仅对患者生理上造成不便,此外还对心理情绪上造成不良影响。
于是预防和有效解决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感,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系统、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案是我们医生需要不断研究和精进的课题。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中医学认为,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当属“癃闭”之症。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外邪侵犯、饮食不当、情志不畅、诊治不当、病后体虚等,其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功能障碍。
术后便秘的病因病机为手术创伤,损伤气血,气血两虚,大肠传导失司,导致糟粕停滞于大肠。或热伤津液,津液不足,不能滋润大肠,导致大便干燥。
或因情绪不适,畏惧排便,脾胃运化障碍,导致气机失常等。现代医学认为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归因于解剖、手术刺激、麻醉、手术方法、并发症之间的相互影响、心理精神因素等。
术后疼痛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下注、或术后金刃伤脉,导致气血运行异常、气滞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加之手术耗损气血,故不荣则痛。
中药熏洗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其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价格较低等优势。脐针疗法,就是针刺脐部以达到平衡阴阳、驱除疾病的目的,与传统针灸技术相比,脐针独取神阙穴行针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可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及器官。中药熏洗联合脐针疗法,对不同的并发症究其相同病因以加强治疗效果。并弥补双方不足之处,实现1+1>2的疗效,且手段易于操作,患者易于接受。
本课题着重观测柏连洗剂联合脐针防治混合痔(湿热下注症)术后尿潴留、术后便秘、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为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拓宽思路和方法。中医学并未对术后尿潴留有专门论述,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癃闭”范畴。
癃闭临床表现为小便量少、点滴而下或尿路不通。古代医家将此病视为急危病症,《景岳全书》中说到“小便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
癃闭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尿液点滴而出为“癃”;尿路闭塞不通为“闭”。尿的产生与代谢依靠三焦气化功能,且与胃、脾、肺、肾、膀胱联系密切。治疗上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实证者宜清热、行气、化瘀。虚证宜补脾肾,助气化。
便秘是因大肠传导功能异常,临床症状以排粪不畅、排粪时间过长、排粪间隔时间延长为主的疾病。中医认为便秘归因于脾胃运化不畅,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导致糟粕内停。
医圣仲景认为根据病机不同,便秘可分为寒、热、虚、实四种,并以承气汤等方剂治疗,为本病确立了认知和治疗上的基本准则。饮食方面、劳逸与便秘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指出不可随意使用泻药治疗。
肛肠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气血损耗,导致气血两虚,大肠无力传导糟粕,致糟粕滞留大肠。或因热伤津液,津液匮乏无以润肠,致使便燥难排,或因湿与热结。
下注于肠及魄门,致使大便粘腻不爽。或因内伤七情,恐惧焦虑导致气机失常,排便不畅等。中医学对疼痛的最早记载见于周易中,疼痛因最敏感且多发而被古人称之为病,《说文解字》:“痛,病也”。
中医认为导致疼痛的原因有外伤、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等,虽然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疼痛的病机皆可按虚实归于“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率先阐述了“不通则痛”的理论,认为寒邪侵袭脉络会导致气血凝滞,从而导致疼痛的产生。《灵枢•五癃精液别论》中认为阴阳不和导致的虚症会致使机体疼痛的产生。后人归结为“不荣则痛”的病机。
现代中医学同样认为,肛肠病手术后疼痛的病因病机为湿热下注、手术后金刃损伤,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瘀则不通,不通则痛。
尿潴留是指大量尿液积聚在膀胱内而无法排出。术后尿潴留的诊断为在手术后8h内出现腹胀、排尿困难或残余尿量大于100毫升。术后尿潴留有0%-44%的概率发生。
排尿反射属于脊髓反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此发生尿潴留难以得到确切原因。陈诗伟等认为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是由于:膀胱过度充盈所导致的逼尿肌受损或由于麻醉因素引起的神经支配紊乱从而致使逼尿肌功能障碍。
因术后创面疼痛或敷料刺激,焦虑情绪等因素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最终致使小便不通。前列腺增生因素:术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前列腺平滑肌发生收缩失常,继发尿道梗阻。
其他可能因补液过多、麻醉镇痛方法不同等因素导致尿潴留的形成。便秘是混合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大便过少、大便坚硬、排便困难或排便周期延长。
现代研究认为混合痔术后便秘的主要原因有:术口疼痛:因惧怕疼痛导致患者恐惧排便,有意识地控制便意。
心理影响:患者由于便时疼痛、出血或害怕创面感染,出现忧虑、恐惧情绪,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减慢了胃肠的蠕动,同时会导致盆底肌紧张度升高,出现排便时肌肉活动矛盾,致使排粪不畅。
缺乏活动:术后患者因麻醉、疲劳、疼痛等原因,不愿活动,导致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饮食因素:进食量少,胃肠刺激不足无法引起胃、结肠反射,导致大便传输缓慢,或因饮水过少不能充分软化大便或纤维摄入不足导致大便干结不畅。
便秘的发生使患者感到焦虑不安,对饮食、睡眠和康复都有不良影响。同时,大便干燥或用力排便可能导致部分愈合的切口裂开,影响预后。
混合痔术后疼痛是患者惧怕手术的主要原因。一项研究显示,65%的患者会在术后早期出现重度疼痛。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有:解剖:齿线是肛门与直肠分界的解剖学标志。齿线以上为植物神经支配,齿线以下受脊神经支配。
脊神经对疼痛异常敏感。齿线以下部分会因手术刺激而产生剧烈疼痛。中药熏洗是利用中药煎煮后的汤剂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再用药汁泡洗患处的治疗方法。
中药熏洗的优势在于可将药物与创面直接接触,创面组织或皮肤将有效成分吸收后发挥作用,创面在热力作用下,还可达到温通经络,促进气血,加速愈合的效果。黄柏:味苦性寒,属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黄柏长于清下焦湿热,《本草纲目》:“黄柏之苦寒,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小檗碱为黄柏多种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
多项文献研究证实黄柏的药理作用有抗菌(细菌、真菌)、抗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且对消化系统有抗消化道溃疡、收缩或舒张肠管、促进胰腺分泌等作用。黄连:味苦性寒,属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长于治疗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痢要药,《本草纲目》:“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功效。
特别是对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感染常见菌抑制作用明显、对细菌痢疾、结膜炎、中耳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黄芩:味苦性寒,属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芩长于治中上焦湿热。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黄酮类、多糖和萜类化合物等。黄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病毒、消炎、保护神经、抗氧化、抗高血糖等功效。
苦参:味苦性寒,属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宁心止悸。《滇南本草》曰:“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认为其能医治肛肠疾病。
苦参中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且对心脑血管等起保护作用。苦参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糖尿病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
脐,即神阙穴,为脐针疗法的独门穴位,是人的先天结蒂,是胎儿吸收母体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途径。神阙位于任脉并与冲脉相交,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为血海,可见神阙穴连接全身经脉,可通调十二经脉之经气。
人体中的全息元,如耳和足全息元,相应发展出了耳穴、足穴疗法,其意义为局部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整体的信息。脐针通过在肚脐处行以针刺,以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消除疾患。
脐针疗法是基于易经传统阴阳及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数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十二经络、中医基础理论、河图、洛书为全息理论指导,创立了脐内八卦全息论,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符号赋予阴阳、五行、脏腑、方位等属性。
脐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脐位置的特殊性、解剖结构、生理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全息的功能,沟通并反映着整体的信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脐针的应用理论,针刺脐穴可通调脏腑之气,调畅气血,既可以改善混合痔术后因金刃创伤所导致的气滞血瘀、湿热雍积,还可扶正补虚,对脏腑功能施以积极影响,改善膀胱气化不利,解除“癃闭”之症。
脐针治疗便秘依据“腑以通为用”,多用“山泽通气”之通调之法。“山泽通气”出自八卦理论,《易经·说卦传》曰:“天地定位,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
言简意赅的指出了山、泽需要交通才显生机。八卦中艮卦取象为“山”,兑卦取象为“泽”。脏腑对应关系上,艮卦对应胃,胃与脾相表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兑卦对应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肃降不畅会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故针刺艮、兑位可通调腑气,使糟粕得出。
脐针治疗疼痛主要通过脏腑结合脐内八卦全息理论论治或根据”脐洛书全息“寻找脐周压痛点进行针刺,脐内八卦全息理论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反映脐与脏腑属联的相应关系。
基于易医学“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理论,疾病的临床症状可以反映在相联系的肚脐卦位,也可通过观察肚脐周围卦位的异常改变,从而推理出相应脏腑的病变。
此外,洛书全息理论指导的脐反应点进针法常用于治疗疼痛。《洛书》:“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戴为帽,指的是人的头部;履为鞋,表示人的脚;二四为肩,六八为股表示人的肩膀和双腿;而三七指的是人的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