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儿童乙肝需及时治疗,母婴传播可有效阻断
专家共识:儿童乙肝需及时治疗,母婴传播可有效阻断
近年来,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新生儿3针乙肝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已达到世卫组织提出的2030年目标。然而,乙肝仍然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科学防控。
乙肝疫苗接种策略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并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剂和第3剂。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还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
实际操作中,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疫苗前后半小时不给宝宝喝奶,在家提前喂好宝宝出门;
- 注射部位48小时内不要碰水;
- 母乳妈妈2天内忌口(牛羊肉、海鲜)。
一位小红书网友分享了她的接种经验:“我们家小朋友是在出生36天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接种地点是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社区。接种前完成了新生儿查体,包括身高、体重、黄疸值等项目。选择的是国产乙肝疫苗,因为已经非常成熟,达到出口标准。”
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时机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同样重要。研究显示,围产期感染HBV如不及时阻断,慢性化发生率高达90%以上,幼儿期感染HBV的慢性化发生率为30%。从长期预后来看,HBV慢性携带者儿童期肝硬化发生率为3%~5%,肝细胞癌(HCC)发生率为0.01%~0.03%。
专家共识建议,对于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CHB儿童,无论年龄大小,均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具体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患儿的HBV DNA水平、ALT指标和肝组织检查结果制定。
目前可用于儿童抗HBV治疗的药物包括干扰素(IFN)和部分核苷(酸)类似物(NA)。其中,干扰素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恩替卡韦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替诺福韦适用于12岁以上儿童。
母婴传播阻断新进展
阻断母婴传播是预防儿童乙肝的关键环节。最新发布的《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指出,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12小时内)注射HBIG,并同时接种乙肝疫苗。此外,对于高HBV病毒载量的妊娠期妇女,建议在孕24-28周开始应用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
研究显示,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可高达85-90%。一位网友分享道:“我月子期间,我了解了合胞病毒并且得知一些城市已经可以给1岁以内的小朋友(尤其是小月龄的宝宝)接种RSV单抗疫苗。在小红书搜到济南也有可以接种的门诊,从联系到预约一共用了2天的时间。”
虽然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彻底根治乙肝,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慢性化和并发症的风险。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照专家共识和最新指南,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和治疗计划。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