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深切悼念叶嘉莹先生:传承中华诗教,永续诗词之美
南开大学深切悼念叶嘉莹先生:传承中华诗教,永续诗词之美
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噩耗传来,南开大学师生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学校迅速组织了一系列悼念活动,以缅怀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教育的学者。
“中体西用”的学术思想
叶嘉莹先生与南开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一年,她首次回国讲学,选择的第一站就是南开大学。从此,南开大学成为了她在中国传播诗词文化的重要基地。1993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07年,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2015年正式回国定居。南开大学为她兴建了一座集教学、科研、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取名“迦陵学舍”。
在南开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叶嘉莹先生始终秉持“中体西用”的学术思想。她虽然对西方文学理论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框架来研究中国诗词,而是根据中国诗词的本土特点,建立了自己的词学诗学批评体系。正如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先生所说:“叶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站在中国文化的本土立场来做这种研究的。很多人是用我们中国文学的作品去印证西方的文学理论,叶先生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决中国文学的问题。”
诗词教育理念与实践
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撰写了多部专著,如《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等,阐释中华诗词之美。她积极推动诗词教育走向大众,深入城市乡村,将传承的种子撒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在叶嘉莹看来,诗词传承要走向大众,深入城市乡村,将传承的种子撒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2021年,在第三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活动中,“诗教润乡土”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积极推动以优秀诗词文化和诗词教育服务乡村。2022年末,南开大学文学院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6所小学举办了“好诗漂流”活动。孩子们在明信片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参与活动的教师收到漂流的明信片之后整理总结出孩子们最喜欢的8首诗,为他们制作课外拓展的诗词视频。选取《夏日绝句》,为孩子们讲解借古讽今在诗歌中的运用;讲解《采莲曲》,帮孩子们理解一语双关在诗歌中的用法……
2023年10月,“中华诗教传承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以叶嘉莹的中华诗教理念为依托,结合“诗教润乡土”行动的探索性成果,融学术研究、诗词教学和社会实践于一体,推动中华诗教的当代发展和国际化传播……
南开大学的纪念活动
叶嘉莹先生逝世后,南开大学迅速组织了一系列悼念活动。学校在迦陵学舍前设立了追思点,师生们自发前来献花、留言,表达对先生的哀思。迦陵学舍的一副对联“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成为师生们追思先生的重要寄托。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叶嘉莹先生与学生们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她对诗词教育的执着追求。
南开大学还举办了多场纪念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叶嘉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生,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她的诗教精神。正如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所说:“数千年来,古典诗词深刻参与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生成与民族精神塑造。叶嘉莹始终致力于让中国诗歌感染现代人的心灵,形成了独特的诗歌教育理念。”
永恒的精神遗产
叶嘉莹先生虽然离世,但她留下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她用一生践行了“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的承诺,她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将在中国诗词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正如她在一首诗中所写:“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这种对诗词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将永远激励着南开大学的师生,以及所有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人们。
斯人虽逝,但叶嘉莹弘扬的那份诗词之美,仍感动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