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的心理咨询之路:如何走出亲人离世阴影?
Tina的心理咨询之路:如何走出亲人离世阴影?
2018年,Tina的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但周围的人告诉她:“节哀顺变,时间会治愈一切。”于是,她强迫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继续工作、社交,甚至结婚生子。然而,五年过去了,Tina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她时常感到焦虑、失眠,甚至在某些时刻有强烈的自杀冲动。直到最近,她才鼓起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才发现自己早已陷入极度不平稳的精神状态。
Tina的故事并非个例。据统计,高达98.76%的家属在经历亲人离世后,并不会寻求心理医生或相关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往往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试图独自承受巨大的悲痛。然而,这种看似“坚强”的做法,却可能带来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亲人离世后的哀伤过程,通常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主人公Lee在一场火灾中失去了三个孩子。他无法原谅自己,选择了自我放逐的生活。他关闭了情感阀门,感受不到喜怒哀乐,甚至在听到哥哥的死讯时也是一如既往的麻木、绝望。这种逃避和否认,让他陷入了长期的哀伤状态。
另一位名叫丽萨的女性,在奶奶去世五年后,仍然深陷抑郁。她无法接受奶奶离世的事实,每当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或触景生情的物品时,都会失声痛哭。她觉得自己不配享受幸福,放弃了工作中的升迁机会,陷入了自责和焦虑的恶性循环。
这种无法正常度过的哀伤期,可能演变为一种被称为“长期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简称PGD)的心理疾病。研究显示,大约4%至15%的哀伤者在失去亲人一年后,仍会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和情感困扰。这些症状包括对逝者的持续渴望、情感麻木、孤独感,甚至缺乏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面对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师会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法,帮助哀伤者逐步走出阴影。具体来说,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哀伤者:
释放悲伤: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悲伤,而不是压抑情绪。通过痛哭、悼念等方式宣泄内心的悲痛。
处理自责和遗憾:通过理性分析,帮助哀伤者认识到许多事情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学会原谅自己。
转移注意力:鼓励哀伤者重新投入生活,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建立价值感:帮助哀伤者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鼓励他们将对亲人的爱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
Tina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了与哀伤共生。她开始允许自己感受悲伤,而不是逃避。她学会了通过写日记、参加支持小组等方式,表达内心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Tina的故事提醒我们,面对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勇敢面对内心伤痛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学会如何与哀伤和平共处,还能够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