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VS亚历山大:谁更能影响历史?
司马迁VS亚历山大:谁更能影响历史?
司马迁和亚历山大,一个是记录历史的伟大史学家,另一个是塑造历史的传奇帝王。两人在各自领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那么,究竟是司马迁的史学精神更能影响历史,还是亚历山大的英勇事迹更能塑造历史呢?
司马迁:以史为鉴,开创纪传体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是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姓、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司马迁逝世后,《史记》藏于家,至汉宣帝时,始由其外孙杨恽公布于世。除《史记》外,其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这种体例成为此后中国历代正史的标准格式。《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其叙事生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史学家,成为中国史学的基石。
亚历山大:军事天才,重塑欧洲格局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史称亚历山大一世(英语:Alexander I),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位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于他在拿破仑战争中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王室,从而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欧洲的救世主”,加上其做为战后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故又被称为“神圣王”。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改革俄罗斯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余年的贵族统兵制。他的统治前期主要在战争中渡过,后期则沉寂在和宫廷仕女游玩,以及对于神秘主义的研究上,开始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继任者康斯坦丁大公、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连串起义。历史对他的评价往往呈现为两极分化的,他的行为不能被理解。因此被称为”北方的斯芬克斯”和“两面神”。
亚历山大一世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表现堪称传奇。他领导反法同盟,成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不仅拯救了俄罗斯,也重塑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成为19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对兵制的改革,为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录历史”与“创造历史”的不同影响
司马迁和亚历山大分别代表了“记录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两种方式。司马迁通过严谨的史学精神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和思想遗产。他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其叙事生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史学家,成为中国史学的基石。
亚历山大一世则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改革,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他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不仅拯救了俄罗斯,也重塑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成为19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对兵制的改革,为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影响的持久性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司马迁和亚历山大的影响都具有持久性。司马迁的《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的双重经典,其价值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亚历山大一世的军事胜利和改革措施,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欧洲和俄罗斯的历史进程。
结语
司马迁和亚历山大,一个以笔为剑,一个以武力开路,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记录历史”还是“创造历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留下印记,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