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古斯舞:土家族古老祭祀舞,中国舞蹈戏剧的活化石
茅古斯舞:土家族古老祭祀舞,中国舞蹈戏剧的活化石
茅古斯舞,土家族语称为“古司拨铺”,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是土家族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形式。这种独特的舞蹈被誉为“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厚重底蕴。2006年,茅古斯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茅古斯舞的表演特点
茅古斯舞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表演茅古斯的人数10至20人不等,一人饰老茅古斯,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茅古斯,代表子孙后代。
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们领略到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茅古斯舞的服饰主要以茅草为主,用以扮演原始时代捕鱼打猎的先民,表演道具为木棒,以竹梆声、“咚咚喹”音乐为伴奏。茅古斯的“茅”其实代表毛发的“毛”,就是用茅草来代表祖先在原始时代身上长长的毛发,后来经一些学者翻译过来就成为“茅古斯”。从服饰的含义上来说,土家族茅古斯服饰以每个“茅古斯”头上的辫子数量来代表级别高低,辫子也是用稻草制成,头上辫子数量越多就代表级别越高,最高等级的“茅古斯”为九根辫子,就是所谓的“老茅古斯”。
茅古斯大概为十多人或者二十几个人表演,以其中一人作为最高首领——老茅古斯,其他的表演者就为“小茅古斯”,“老茅古斯”和“小茅古斯”的关系就代表着祖先和后代的关系。结草为服,茅古斯表演者腰间扎裙状的茅草,胸前和后背各扎一块茅草,肩膀上也有茅草如披肩状,头上会以茅草扎成长长的帽状头饰,遮挡着面部和头部,头套顶部是用稻草扎成的辫子,既有单辫,也有双辫。单辫代表人,双辫代表野兽。考虑到茅古斯舞蹈动作的粗犷性和服饰的暴露性,因此其表演者都为男性,传承人也都是男性。表演者除了底裤以外不穿衣服,只有茅草作为遮挡物,以还原其原生态性。土家族人一般在中秋节、过赶年(提前一天或两天过年)和丰收的时候跳茅古斯,其对表演者的腰力、腿力、手的拿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从另一文化层面讲,茅古斯也是一种体育锻炼。
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
茅古斯舞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努力。近年来,张家界等地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和艺术节,为茅古斯舞提供了展示平台。例如,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文化艺术季期间,茅古斯舞作为重要节目亮相,吸引了大量游客观赏。
同时,茅古斯舞也走进了校园和社区,通过开展传承人培训、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在张家界等地,茅古斯舞已成为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茅古斯舞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许多非遗传承人和文化爱好者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茅古斯舞的影响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茅古斯舞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展望
茅古斯舞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厚重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价值。作为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茅古斯舞为研究中国原始舞蹈和戏剧提供了宝贵资料。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茅古斯舞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同时,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茅古斯舞这一文化瑰宝能够代代相传,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星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