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53:4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2021年10月,中国在川陕甘三省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划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并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域生态廊道。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区。

01

生态保护措施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包括生态修复、巡护监测、管理体系创新等。

在生态修复方面,四川片区实施生态修复近54平方公里,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甘肃片区制定“一矿一策”“一站一策”处置方案,安排省级财政资金0.82亿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于2020年底前完成11宗矿业权、3座水电站关停拆除、修复验收、赔偿注销,对7座保留运行的水电站采取生态流量达标下泄和流量数据实时在线监测,园区内矛盾冲突问题全部得到妥善解决;陕西片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前,已完成矿业权退出和常住居民搬迁安置。正式设立后,通过与片区所在地政府签订片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等方式,共同抓好园区保护。同时,积极开展园区生态修复。

在巡护监测方面,四川片区在全国首次利用局域网结合超短波传输和大熊猫“猫脸”识别技术,实现野外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图像和视频。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现已布设监测样方1086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730余万条;甘肃片区采取人工巡护巡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布设固定野外监测样线135条、各类巡护样线169条,固定巡护线路长达350公里,每年巡护出勤1.5万人次。安装常规红外相机620台、实时回传红外相机680台,建设野外监测用房30处、固定动物监控系统16处、视频监控平台2处。建成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对红外相机布设管理、海量野生动物监测数据的自动处理分类、野生动物栖息地分析、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等功能,提高了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效率;陕西片区布设监测样线15条、样方20块,采取视频监控、红外相机监测等方式,并增加人工监测的频次和覆盖范围,从而准确掌握区内大熊猫的活动状况。

在管理体系创新方面,国家林草局与川陕甘三省人民政府建立了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都专员办认真履行协调机制办公室职责,积极开展规划编制、矛盾冲突调处、共性难点问题等协调工作。同时,三省联合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三省共同编制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获国家林草局批复,明确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目标任务;三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同步施行,对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实行联合会商,定期开展联合巡护。同时,四川省颁布实施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三省高院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司法协同保护的意见》,确保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司法保护;三省毗邻地区的公安机关、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签署《大熊猫国家公园川陕甘毗邻地区警园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警园协作。

02

成效展示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伞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野生大熊猫的频繁“出镜”,反映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03

未来展望

2024年5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法国生物多样性局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和法国比利牛斯国家公园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未来,双方将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旗舰物种保护及种群恢复、社区共同治理、科普宣教、人员培训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区,不仅保护了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还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随着保护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合作的深入,相信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在未来的生态保护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