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改住政策显成效:上海徐汇地块溢价3倍,深圳湾地价翻番
商改住政策显成效:上海徐汇地块溢价3倍,深圳湾地价翻番
随着多地逐步放宽“商改住”政策,将商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缓解土地财政压力,还能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增加住宅供应来提升经济效益。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还需综合考虑片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以及公共配套设施等因素,以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政策背景:商办物业高库存压力下的政策松绑
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影响,各地商办类物业去化速度明显放缓,库存积压严重。以万宁为例,商办项目的库存去化周期高达13年,长沙市内五区商务公寓库存去化周期也需要90个月。在此背景下,多地陆续优化“商改住”政策,允许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将商办转成住宅。
成功案例:土地调规与存量改建的双重路径
土地调规模式:未开发土地的溢价奇迹
土地调规模式主要适用于尚未开发的土地。通过改变土地性质,将商业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不仅能够减少地块流拍率,还能显著提升土地价值。上海徐汇斜土路地块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地块原为小米总部地块,2021年小米以15.5亿元竞得,折合楼面价3.1万元/平方米。重新上架后,被绿城以48.048亿元摘得,楼面价飙升至13.1万元/平方米,总溢价高达3倍。此外,地块规划还新增了一处近2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T207-0060宗地同样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该地块原规划为商业用地,市场反应平淡。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后,吸引多家房企竞拍,最终被中海以封顶价125.32亿元+自持58500平方米竞得,折合楼面价6.0349万元/平方米。
存量改建模式:盘活存量资产的新途径
存量改建模式则适用于正在开发的存量物业。这一模式需要企业补缴一定费用,如土地款、相关手续费用等,并增加住宅对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中海在长沙的某项目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该项目通过“商改住”,将土地性质从商业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绿地率从20%提升至30%,居住环境舒适度显著提高。原规划的商业大平层调整为限高45米、15层的小高层住宅。龙湖在长沙的另一项目则通过商改住新增了150套住宅。调整前,该项目规划为31层公寓楼,总停车位4997个,商住比为3.7/6.3,总户数2890户;调整后,规划变为29层住宅楼,总停车位减少为4861个,商住比优化为3.2/6.8,住宅总户数增至3040户。
经济效益:土地价值提升与财政增收双赢
商改住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首先,土地价值得到大幅提升。以上海徐汇斜土路地块为例,楼面价从3.1万元/平方米涨至13.1万元/平方米,溢价高达3倍。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地块楼面价也从原来的商业用地价格跃升至6.0349万元/平方米。这些案例充分说明,通过商改住政策,土地价值能够实现大幅度提升。
其次,商改住项目对地方财政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以长沙为例,中海和龙湖的项目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还通过补缴土地款等方式增加了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此外,住宅用地的开发和销售还能带动相关税收的增长,进一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风险与挑战:审批复杂与成本高企
尽管商改住政策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审批流程复杂。未开发地块的调规相对简单,而存量项目的商改住则需要土地规划、国土、消防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整个流程漫长且复杂。其次是成本问题。存量商改住需要对已建成的建筑进行硬件、消防等方面的改造,同时还要补缴土地出让金,综合成本较高。因此,目前商改住的成功案例多以尚未开发的土地为主,存量改建的案例相对较少。
未来展望:政策持续优化与市场良性发展
面对商办类物业的高库存压力和财政压力,商改住政策有望在未来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方面,政府可能会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存量商改住的案例有望增多,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商改住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确保住宅供应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出现新的库存积压问题。
总体来看,商改住政策在缓解土地财政压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增加住宅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这一模式有望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