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分类,你做对了吗?
医疗废物分类,你做对了吗?
近年来,医疗废物分类不当导致的处罚案例屡见不鲜。例如,上杭某诊所因将使用过的一次性针管、针头等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被处以警告和6000元罚款。新罗某口腔科诊所因医疗废物中混入其他废物及生活垃圾,被罚款5000元。这些案例凸显了医疗废物分类的重要性。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医疗废物主要分为五类: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品,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实验室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和标本,以及隔离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废弃物。这类废物应使用符合标准的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密封收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需先消毒再处理,传染病患者的医疗废物则需使用双层包装袋。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医用锐器。如废弃的金属锐器(针头、手术刀等)和玻璃锐器(盖玻片、安瓿瓶等)。这类废物应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避免二次处理。
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组织、器官及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包括手术中切除的组织、器官,病理切片后的废弃组织,以及医学实验动物尸体。这类废物应用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收集,必要时进行防腐或低温保存,涉及传染病的特殊废物需用双层包装袋。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过期的普通药品和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少量药物可并入感染性废物中,但需标注说明,大批量药物则需交由专业资质单位处置。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或易燃易爆特性的废弃化学品。如废弃的甲醛、二甲苯等化学试剂,以及含汞血压计、体温计等设备。这类废物应收集于专用容器中,标明成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规范分类和处理医疗废物至关重要。据统计,全球每年进行160亿次注射,但并非所有针头和注射器都得到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含有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可感染医院患者、卫生工作者和公众。其他潜在危害还包括锐器伤、化学灼伤、空气污染等。此外,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可能会通过向环境中释放病原体和有毒污染物而间接造成健康风险。
为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我国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明确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的具体要求,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通过科学分类和规范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疗废物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环境污染,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这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严格遵守,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