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干旱与多雨并存,玉米种植如何科学应对?
高温干旱与多雨并存,玉米种植如何科学应对?
2024年夏季,北方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给玉米种植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河南省伊川县葛寨镇的田良农场,500多亩谷子已经播种,而计划中的1000多亩玉米却因干旱无法按时播种。同样,在山东齐河县,一家经营几万亩土地的农场也只能等待降雨或灌溉才能进行玉米播种。
面对极端天气,如何科学管理玉米种植,确保产量和品质?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
高温干旱条件下的玉米种植
在高温干旱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至关重要。不同品种的抗旱能力差异很大,应选择拱土能力强、籽粒灌浆和脱水快的耐旱品种。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可以选择宜稀植或半耐密的中早熟耐旱品种、半耐密中熟品种或耐密中晚熟高产品种。
调整播期也是应对高温干旱的有效策略。通过提前或推迟播种,可以使玉米散粉吐丝期避开高温干旱时间段。此外,利用抗旱型复合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可以增强根系活力和抗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催芽种子不能进行包衣处理,以免产生药害。
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的关键措施。在低密度条件下,群体内个体之间的水肥分配较均衡,单株发育健壮,能更好地抵御高温伤害。在高密度条件下,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气条件,增强植株对高温的抵御能力。
及时灌溉是缓解高温干旱影响的直接方法。在高温出现或之前进行灌溉,可以直接降低田间温度,改善小气候。浇水后1-2天需要松土一次,以破除土壤板结,增加透气性。
人工授粉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在高温干旱期间,玉米的自然散粉传粉能力下降。一般在早上10点左右,当露水蒸发后,可以采集新鲜花粉,用自制授粉器给花丝授粉,或者在散粉时隔行抖动植株以增加授粉能力,连续进行2-3天,增产效果显著。
去雄增产技术可以优化植株养分分配。通过人工去雄,可以促使植株吸收和制造的养分向籽粒输送,减少雄穗的养分消耗,同时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去雄操作应在晴天进行,当整个田块雌穗花丝由青黄色转为红色或深红色时进行,争取一次性完成。
增施钾肥能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每亩增施8-15公斤氯化钾,可以减少植株蒸腾损失,提高水分利用率。施肥时要注意种、肥隔离,避免烧种子和幼根,影响出苗。
根外喷肥是一种有效的补充营养方式。在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可以用尿素、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可加入微量元素)进行喷雾,增加植株叶片水分,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同时为叶片提供必要的水分和养分,促进玉米生长。
病虫害防治不容忽视。高温干旱期间,玉米病虫害容易高发。例如,玉米螟可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蓟马、蚜虫、黏虫可用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杀虫剂喷施;玉米纹枯病则可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等农业措施预防,发病初期可喷施井冈霉素A、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杀菌剂,视发病情况每隔7-10天再喷一次。
多雨条件下的玉米种植
在多雨季节,玉米种植需要特别注意排水管理。持续降雨容易导致田间积水,影响玉米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根部腐烂。因此,及时清理田间沟渠,确保排水畅通是首要任务。在整地时,可以采用高畦种植,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此外,雨后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恢复生长。
在施肥管理上,多雨季节应避免大量施用氮肥,以防肥料随水流失,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根据玉米生长情况灵活调整施肥量。同时,要注意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及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防止因雨水冲刷导致的养分缺乏。
病虫害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叶片、果穗及其苞叶。病斑初期为淡褐色水渍状小斑,后期发展为云纹状大斑,严重时可导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一般可造成10%左右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30%-40%。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园、茬口轮作和科学施肥等。化学防治方面,可使用适乐时、禾果利、志信星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应及时喷施药剂,可选用井冈霉素水剂、禾果利或志信星可湿性粉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纹枯净可湿性粉剂等,对水后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一般需要间隔7-10天再用药防治一次,连喷2次,以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气象条件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是复杂且多变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轻不利天气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农民朋友们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种植策略,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玉米的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