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团队揭示白血病新机制,为治疗带来新希望
中山大学团队揭示白血病新机制,为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黄慧琳团队联合广州实验室研究员翁桁游团队,在白血病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揭示了RNA乙酰化修饰酶N-乙酰基转移酶10(NAT1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关键作用,为治疗复发难治型AML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以骨髓中未成熟髓系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据统计,AML的中位诊断年龄为68岁,超过2/3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对于高龄、体能状态较差或有显著基础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通常不建议采用强化诱导方案,因为该人群的发病率和早期死亡率较高。近年来,虽然多种新的靶向药物的出现为AML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复发难治型AML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难题。
黄慧琳团队的研究发现,NAT10在AML患者的骨髓单核细胞中显著高表达,特别是在携带MLL基因重排(MLLr)或FLT3-ITD突变的复发难治型AML患者中。研究团队通过MLL-AF9驱动的小鼠初代骨髓移植模型进行实验,发现敲低或敲除NAT10可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时间,并减少未成熟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中的浸润。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NAT10通过重塑丝氨酸代谢驱动白血病发生及干性维持的重要机制。
具体来说,NAT10通过增强丝氨酸转运蛋白SLC1A4的翻译以及转录调控因子HOXA9和MENIN的作用,激活丝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外源性丝氨酸的摄取和丝氨酸的从头合成。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RNA乙酰化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团队发现临床常用药氟达拉滨和NAT10经典抑制剂Remodelin,均可以通过抑制NAT10的RNA乙酰基转移酶活性以及靶基因SLC1A4、HOXA9和MENIN的表达,靶向AML细胞的丝氨酸代谢脆弱性,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NAT10抑制剂尤其对复发难治型AML展示出很好的抑制作用。
黄慧琳表示,该研究不仅揭示了RNA乙酰化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通过靶向NAT10,有望克服复发难治型AML的治疗难题,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翁桁游研究员专注于RNA表观遗传修饰的基础及转化研究,特别是在m6A修饰领域有深入研究。他发现m6A异常可促进白血病发生发展,并开发出靶向m6A阅读器蛋白IGF2BP2的抑制剂。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Cell Stem Cell等顶级期刊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
这一突破性发现为白血病研究和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不仅深化了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这一发现有望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案,为白血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