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河马奔跑的秘密:它真的很快吗?
揭秘河马奔跑的秘密:它真的很快吗?
最近,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河马在奔跑时居然会腾空而起,引发了人们对河马奔跑速度的关注。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河马的独特运动能力,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大型哺乳动物的运动模式。
河马也能“飞”?
2024年6月,英国科学家在《PeerJ》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揭示了河马(Hippopotamus amphibius)在陆地上的独特运动能力。研究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动物行为学家Kate M. Baker领衔,成员包括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专家Victoria Fishlock、Eleanor Slade,以及数据分析师Stephen J. Wickings。
研究团队在英国的北约克进行了一项详细的研究。他们拍摄了16小时的河马视频,记录了河马从水中走到栖息地的每一个动作。为了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研究团队还从YouTube等平台上搜集了更多河马步态的视频。
河马的“小跑”秘诀
研究结果显示,河马在所有速度下都主要采用小跑步态。在最高速度时,河马的步频达到3.2次/秒,而步幅则超过了2米。当它们跑得最快时,四条腿竟然会同时离地,出现了短暂的腾空阶段,滞空时间约为15%。
那么,什么是小跑步态呢?对于陆生哺乳动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步态方式:行走步态、小跑步态、慢跑步态、奔跑步态、跳跃步态、侧身步态、蹒跚步态。小跑是一种对角步态,即对角的两只脚(例如左前肢和右后肢)同时接触地面,然后是另两只对角脚(右前肢和左后肢)。这种步态在速度和稳定性之间取得了平衡,适合中速移动。
为什么河马只能小跑?
河马之所以只能采用小跑步态,主要是因为其身体结构的限制。普通河马是地球上体型第五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成年河马体重通常在1500千克到3800千克之间,如此巨大的体型对其骨骼和关节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这限制了其采用多种步态模式的能力。
此外,河马的四肢相对较短且粗壮,虽然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但也限制了其快速移动的能力。一般来说,成体普通河马平均腿长从(肩关节到脚趾)1.7米,平均体长4米,腿长仅占体长的42.5%。相比之下,同样在非洲大陆的白犀牛,平均腿长为2米,平均体长为3.8米,腿长占体长的52.6%。这个差距使得白犀牛比河马多一种步态模式——奔跑步态。
河马的速度极限
尽管河马不能通过大范围增加步幅来加快速度,但它们可以通过增加步频(从0.17Hz到3.2Hz)来提高速度。河马在陆地上的小跑速度大约为每小时30公里,但这个速度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而且,由于其体型和腿长的限制,河马在快速移动方面不如长腿动物灵活。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河马的独特运动能力,也为我们理解大型哺乳动物的运动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河马的奔跑方式展示了自然选择如何塑造动物的运动能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即使是看似笨重的动物,也可能拥有令人惊叹的运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