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大退出排名,如何看待985高校压力?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35: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大退出排名,如何看待985高校压力?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退出某知名高校排行榜,引发了广泛热议。这一举动背后反映了985高校面临的巨大排名压力。高校排名不仅影响学校声誉,还牵涉到资源分配等问题。教师们也在这种排名压力下承受着巨大的工作负担,甚至出现“生产力”危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985高校的排名压力呢?

01

高校排名压力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反思排名制度。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相继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不再向相关机构提供数据。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尽管如此,这些大学的世界排名并没有因此下降,反而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上升。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从2021年到2024年,其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从第601-650位提升至第556位。南京大学的世界排名也稳定在124-141名之间,兰州大学则稳定在751-801名之间。这一现象表明,高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并非完全取决于排名机构的评估。

高校排名对学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于考生而言,985高校排名是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高考结束后,学生们面临着众多高校的选择,而排名可以提供一个直观的比较和评估。排名靠前的985高校往往意味着更优质的师资力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先进的科研设施以及更广阔的学术交流机会。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就业角度来看,985高校排名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显著影响。许多知名企业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来自排名较高的985高校的毕业生。这是因为这些高校的声誉和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较高的排名可以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和吸引力,为他们赢得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排名是一种竞争和发展的动力。985高校为了在排名中保持领先或提升名次,会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加强科研创新、提升师资水平、改善校园设施等。这种竞争促使高校不断进取,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在科研领域,985高校排名反映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排名较高的高校通常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方面表现出色。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也能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985高校排名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对高校进行资源投入时,往往会参考排名情况。排名靠前的高校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社会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和壮大。

02

排名压力下的教师工作状态

高校排名压力不仅影响学校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一位青年教师的日常工作是这样的:早上起来,看书、查资料、写论文和投标书,抓紧完善由老教授挂帅的课题报告;中午随便吃点,到学校还得完成下午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下课后得赶在财务、人事下班前把发票送去报销;晚上回家,还要上传教学课件、回复学生邮件,真正能坐下来看看书、写写字已是深夜。让人羡慕的寒暑假,其实也不能休息,需要准备调研或论文……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在高校中并不罕见。在一些211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非升即走”的压力。一位在长三角某211高校工作的教师表示,自己博士毕业于海外一所学术声望很好的大学,但回国后发现优势不大。国内好一点的高校看重的是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但国内外对发表期刊的认定略有差异。而自己做的刚好是中国研究,国外愿意发这个领域的期刊不多,发表和刊物再编辑也有很多门道,反正没那么容易。

相比之下,一些双非一本高校的教师则面临不同的压力。一位在西南某双非一本高校工作的教师表示,自己2010年从一所985高校博士毕业,当时学校的政策是,前半年适应期没有任何要求。接下来的一年半,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以及全部的科研任务。正常教学任务是一年320个课时,试用期是160个课时,相对比较轻松。但近年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进教师的福利也有所减少。

03

学生对高校排名的看法

对于学生而言,高校排名是选择学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在2024年河南高考中,理科最高投档分大学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低投档分为696分,最低位次为94位。兰州大学(医护类)的理科最低投档分为582分,最低位次为37744位。这些数据反映了高校排名对学生选择的显著影响。

然而,过分依赖排名也可能带来问题。一位在海外一所学术声望很好的大学念博士的学生表示,回国找工作时明显感觉优势不大。一是QS排名在200以内的高校,差不多等量齐观,都能拿到面试资格;二是国内好一点的高校看重的是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但国内外对发表期刊的认定略有差异。而自己做的刚好是中国研究,国外愿意发这个领域的期刊不多,发表和刊物再编辑也有很多门道,反正没那么容易。

事实上,大学排名存在诸多问题。排名指标本身有局限性,数据透明度和可靠性也有问题。例如,在U.S.NEWS数学学科排名中,文献计量这一项指标就占65%,这一评价机制最看重的就是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但问题是它只能评估数量而非质量,一篇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和灌水论文的权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只要一所大学拼命发相关论文,以量取胜,同时强制性要求校内研究人员相互引用论文,就能有效提升排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高校排名呢?首先,要认识到排名只是参考,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文化特色和育人理念。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专业需求以及高校的综合实力。其次,高校也应避免过度追求排名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最后,社会各界在评价高校时,也应更加注重其教育质量和实际贡献,而不仅仅是排名。

高校排名制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完全取消排名也不现实。关键在于如何改进排名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公正和全面。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更加理性和多元的评价体系,让高校、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