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明之光 青铜时代的云南3:无极斋分享云南省博物馆巡礼之五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47: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明之光 青铜时代的云南3:无极斋分享云南省博物馆巡礼之五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国宝级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滇王编钟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6号墓出土。

一套六件,形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断面作椭圆形,顶部均有环钮。两侧各铸有蜿蜒的龙形纹四条,左右对称。滇王墓出土的编钟呈偶数,而中原编钟为奇数件,滇文化显现出与中原文化相通而又不同之处。

三兽镀锡铜盒

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牛虎铜案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观赏价值,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持伞男铜俑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石寨山13号墓出土。

俑为男性,跪态。头畜椎髻,肩上披帔,腰佩短剑,腹前悬挂圆形扣饰,双手合抱执伞。为墓主头部的随葬品,显示主人在生前也有打伞盖的礼仪。

戴冠人物饰铜钺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有过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整个古滇国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鎏金铜鸳鸯

时期:西汉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20墓出土。

鎏金、实心、平底,鸳鸯身上有极细的浅刻羽毛纹,周身有四蛇盘绕。

金剑鞘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71号墓出土。

由三段组合而成,每段均有压印图案及纹饰。上段由凸起的牛首形图案、绳纹等纹饰构成;中段由三小节组成,每节皆饰凸起之折线纹;下段饰凸起的圆圈纹、连续回旋纹及绳纹。

祖形铜铲

时期:西汉
尺寸:长40厘米
出土地: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墓

扁平铲底,边沿向外翘起,祖形铲柄。造型规整,生动、逼真。有学者认为此物系滇国贵族在春播仪式上盛装种子的器具。

吊人铜矛

长41.5厘米。
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矛刃部长而窄,圆形銎,刃部后端两侧各吊一裸体男子,双手反缚,其发下垂,为受刑之奴隶。装饰凤格独特,成为滇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奴隶制滇国的象征物,其残忍对待战俘,不亚于商代。

三熊銎铜戈 (前右)

尺寸:长23.5厘米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扁圆銎,銎面两侧刻回旋纹、圆点纹组合图案。銎背铸三熊。

虎牛搏斗铜戈(后右)

时期:西汉
尺寸:长27厘米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仪仗用器,刃呈长方形,前锋齐平。銎面刻对称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一虎、一牛分别处在銎丙端,其虎前足半卧,作欲扑状;牛则头向下沉,亮出锋利的犄角,作好奋力反抗准备。整器透出虎与牛之间即将发生的一场生死搏斗的紧张气氛。

虎猪搏斗穿銎铜戈(后左)

时期:西汉
尺寸:高24.5厘米。

援呈长方形,前锋齐平。椭圆形的銎,銎部饰圆圈纹、双旋纹、云纹及齿纹图案,銎背铸有圆雕老虎和野猪,它们相对蹲立,怒目对视。两只猛兽狭路相逢,正在互探对方的虚实,寻找可乘之机,恨不得一下把对方吞噬下去。从它们使劲前伸的头颈、用力蹬地的后胯、蓄势待发的状态。人们可以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在颤抖,空气已炽热,一场惨烈的撕杀就要开始。自然界动物之间捕杀前瞬间的情景,被滇国工匠用巧手凝固在这里,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豹衔鼠穿銎铜戈(前左)

时期:西汉
尺寸:高27厘米

椭圆形銎,銎部装饰有旋纹、圆圈纹、齿纹。銎背铸有圆雕的立豹,头向前伸,尾巴下垂,口中衔着一只老鼠,脚步轻快地向前跑动,一幅志得意满的神态。豹子那弯曲的脊柱,斑斓的皮毛,颈上坚实的肌肉,胯部扭动的关节。老鼠那无助的眼神,仍在无望地摇动的四爪及尾巴,全都传神地描绘出来。在这里猎食与反猎食,生存与死亡,镌刻在瞬间,也凝固成永恒。

鸟践蛇銎铜斧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通长23.5cm;銎宽15.5cm。

这件铜斧的斧身扁长,中段收束,后部正中有三角形凸棱。椭圆形銎,銎面两侧对铸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銎背雕铸2只水鸟,背向而立,作引颈鸣叫、展翅欲飞之势。足下各踏1蛇。蛇身蜿蜒,两尾相交,蛇头紧贴鸟胸,似起支撑作用,使鸟身虽前倾而不失去平衡。造型别致,构图奇巧。在古代云南,斧的用途除生产工具和作战兵器外,也可用于表示王者权威的仪仗器。此斧銎背上铸蛇、鸟,当为仪仗用具,以示权威。

双鹿饰铜琢

西汉
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地111号墓出土

存在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滇国,以青铜兵器作为主要的兵器。滇青铜文化研究专家张增祺先生把这些青铜兵器分为勾刺、砍劈、击打、远射和防护五大类,包括戈、矛、钺、斧、啄、剑、臂甲等。这些兵器在古滇国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血腥与冰冷之中,兵器攻击与反击、掠夺与被掠夺的本质显现无遗。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滇国青铜兵器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其温暖、活泼的一面,而这则源于兵器上各种造型生动的立体装饰。滇国青铜兵器上的立体装饰,大抵可以分为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大类。动物造型继承了滇青铜器写实性强的特点,以表现动物的体态行为为主。

牛形铜贮贝器一组

锥形顶七牛铜贮贝器

高19.5厘米
云南晋宁石寨山18号墓出土

战国立牛铜葫芦笙(左)

尺寸:高28.2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4号墓
1972年出土。器物仿葫芦形状正面开5个孔,背面开1个孔曲管上开一小孔并立一小牛,牛角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器管自然弯曲,造型奇特,构思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曲铜管葫芦笙(右)

西汉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113号墓出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