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二十四史”、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书局的百年文化担当
点校“二十四史”、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书局的百年文化担当
1912年元旦,陆费逵在上海创办了中华书局。这一创举,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出版业的重要里程碑,也开启了中华书局百年传承的序幕。
创始人的理想与坚持
陆费逵,这位出生于江苏松江的出版人,自幼便怀有“教育救国”的理想。他曾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写道:“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正是这份理想,驱使他在动荡的年代里,创立了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成立初期,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同时印行古籍、科学、文艺著作及工具书,并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已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和职工千余人,成为当时中国出版界的佼佼者。
历经风雨,初心不改
1954年,中华书局总部迁至北京,1958年转型为专业古籍出版社。这一转型,不仅顺应了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也奠定了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与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
古籍整理的里程碑
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堪称文化传承的里程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程。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汇聚了全国上百位顶尖文史专家,历时数十年,最终完成了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整理工作。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进入新时代,中华书局继续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2017年,由中华书局承担编辑出版的《复兴文库》大型历史文献丛书正式启动。这套丛书全面梳理和精选鸦片战争以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对于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与创新并举
在坚守文化传承的同时,中华书局也在不断创新。2013年,中华书局创立“读者开放日”,通过主题展览、名师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让读者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中华书局还积极拥抱数字化,开发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平台“籍合网”,让传统文化以更便捷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百年书局,薪火相传
百年来,中华书局始终秉持“弘文载道、昌明国粹”的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中华书局,不仅是一家出版社,更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继续在新时代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