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易发展成肠癌,医生提醒:及时切除并定期复查
肠息肉易发展成肠癌,医生提醒:及时切除并定期复查
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成肠癌。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汪志兵医生提醒,发现肠息肉后不仅要尽快切除,术后更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防复发。
不少人查出肠息肉后,医生建议最好切除,可是大部分人却不以为然,觉得不痛不痒又不出血没必要管。那么,体检发现肠道息肉,到底该如何处理?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汪志兵提醒,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是有可能癌变,最终发展为肠癌的,所以发现了肠息肉不仅要尽快切除(特别是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术后更要定期肠镜检查,以防肠息肉悄悄复发、癌变。
从息肉到肠道肿瘤,需要5~10年
汪志兵介绍,大肠息肉泛指大肠黏膜的肉芽状突出物,这些突出物可能是肠黏膜细胞增生所致,也可能是肠道慢性炎症所造成。主要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炎性息肉。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很大一部分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变化而来的。而肠黏膜转变成肠腺瘤性息肉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从腺瘤性息肉转化为肠癌的时间约为5年。因此,在腺瘤性息肉尚未转变为肠癌时就将其摘除,能减少肠癌的发病几率。
由于40岁以后是肠息肉和肠癌的发病高发期,汪志兵建议去医院做肠镜检查,及早发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定期接受防癌体检、筛查癌症,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到中晚期癌症。这是因为结直肠癌是预防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一是因为出现癌前病变即肠息肉时,一般需要5~10年才能发展为癌症;二是因为临床上痔疮和直肠癌有很多相似的症状,治疗痔疮时医生“顺便”可筛查,而结肠镜检查能及时发现息肉和肠癌。
肠道息肉一经发现,要及时切除
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是哪种都应切除。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在肠镜下切除;大于2厘米的息肉,若无法在肠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改日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若有癌变可扩大切除范围。
不少人听到要行肠镜下切除,做个小手术自然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很痛苦,其实肠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是完全不同的。汪志兵说,在内镜下治疗时一般你不会感到痛苦,因为肠道和皮肤的神经是不同的,它对切割基本没什么感觉,如果有感觉也是做肠镜寻找息肉时有些不适,但一般都可以耐受。如果实在害怕,也可以选择无痛肠镜,睡一觉便解决了。息肉切除术后基本上就没什么感觉了,术后很快就可以出院,和没做手术差别不大,只是不能做剧烈运动,饮食上稍加注意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有肠息肉的患者,并不是切掉息肉就万事大吉,必须坚持随访。约1/3的肠息肉是多发性的,在原部位摘除息肉后,别的部位还可能长出新的息肉,因此肠息肉的复发是无法预防的。曾经有过结肠息肉病史者都应该遵医嘱复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
息肉易复发,术后一年要复查
那么,结肠息肉为何易复发,汪志兵解释说,结肠息肉复发最主要的因素是基因,这是难以避免的。其次,生活习惯,这是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高蛋白、高脂的饮食,可以调整成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抽烟、喝酒可以戒掉。由于基因和环境影响无法预防,因此肠镜检查尤为重要。如果检查发现有肠道息肉,把息肉给切除掉了之后,必须每年复查肠镜。如果是一年后做肠镜复查没有发现息肉,并且家里亲人没有胃肠道肿瘤的患者的话,可以三年之后再做一次肠镜来复查,这都是早发现早治疗肠息肉的最好手段。
汪志兵介绍,切除肠息肉之后,肠道会有小的伤口,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愈合,在这段时间内,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肠道息肉切除之后,首先要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防止对胃肠道造成负担。第二、少吃粗纤维食物,粗纤维的食物可能在肠腔内形成干结的大便,干结的大便摩擦息肉伤口,就可能引起伤口的出血跟不愈合。第三、如果喝水量比较少,大便也会比较干结,容易引起肠道息肉伤口的不愈合或出血,所以多喝水是比较重要的。第四、辛辣的食物跟酒精都有可能会刺激到肠道息肉的出血,抽烟也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缺血,引起切除肠道息肉的伤口的愈合不良,甚至引起肠腔肠穿孔的严重情况。所以,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肠息肉患者,在接受息肉切除手术后,需每年进行一次肠镜复查;连续三年复查息肉未复发的,可改为35年定期复查一次肠镜;如是肠癌手术后的患者,应该每年复查一次肠镜,连续五年复查未复发的患者,可改为35年定期复查一次肠镜。
本文原文来自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