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教育论坛发布“南湖研学路线”,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慈善教育论坛发布“南湖研学路线”,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4年3月9日至10日,浙江嘉兴南湖畔迎来了一场聚焦慈善教育的盛会——“益启成长・善育未来”慈善教育论坛。此次论坛由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吸引了来自公益、教育、政府等各界嘉宾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商慈善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本次论坛以“益启成长・善育未来”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案例分享及公开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探讨慈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论坛开幕式上,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创办人王建煊、嘉兴市南湖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孙柏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等嘉宾先后致辞,表达了对慈善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与期待。
论坛的一大亮点是“南湖区品牌慈善研学路线”的正式启动。该路线由南湖区民政局及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路线以南湖为起点,面向全国,邀请中小学生走进各类慈善基地与社会组织,近距离感受慈善文化,传递爱心与正能量。
在主题演讲环节,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以《慈善教育——立德树人的中国范式》为题,从“立德树人”的历史发展轨迹出发,分享了多个公益慈善教育实践案例,提出了包含德智体美劳善的“新六育”理念,并倡议将慈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程芬则从国际视野出发,探讨了青少年慈善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强调了公益素养教育在培养未来公民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李洁老师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益启未来——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该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为核心,通过系统的公益素养课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助力儿童全面发展。计划内容涵盖公益知识普及、公益项目设计、志愿服务实践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公益实践平台。
在案例分享环节,多个慈善教育项目展示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益启未来”计划已在多所学校落地实施,通过创新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公益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和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的公开示范课,生动展现了慈善教育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获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
论坛还特别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公益机构关于慈善教育的多样化探索”和“家校社如何协同推进慈善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慈善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慈善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论坛最后,与会代表共同发起并成立了“中国青少年公益慈善教育协作网络”,标志着我国慈善教育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网络将致力于搭建各界互动交流平台,构建协作网络,推动慈善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慈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培养。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说:“如果不让孩子拥有更多爱的力量,等数年之后我们回头发现,这个世界缺少的就是我们当时没有播种的。”通过慈善教育,我们不仅在培养未来的慈善家,更在塑造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慈善教育的最新成果,更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论坛主题“益启成长・善育未来”所寓意的,慈善教育正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必将为社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