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迹鉴赏】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元代赵孟頫楷书(中堂)
【原迹鉴赏】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元代赵孟頫楷书(中堂)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楷书作为书法艺术的基础,更是历代书法家追求的高峰。唐代虞世南和元代赵孟頫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楷书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两位书法家的中堂楷书作品,带您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虞世南中堂楷书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他为李世民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虞世南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赵孟頫中堂楷书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浙江吴兴人(今省湖州市),是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的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自幼聪慧,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至治二年(1322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