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作业安全防护指南:从风险识别到防护措施
焊接作业安全防护指南:从风险识别到防护措施
2018年12月28日,广东东莞一家具厂发生火灾,造成18人死亡。经调查,事故直接原因是该厂员工在进行电焊作业时,高温焊渣引燃了周边的可燃物,最终酿成惨剧。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焊接作业安全的警钟。
焊接作业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特种作业之一,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据统计,焊接作业场地的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大部分是由不恰当的焊接操作引起的。因此,加强焊接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焊接作业的主要安全风险
焊接作业存在多种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触电、弧光伤害、火灾爆炸和射线伤害等。
触电危险:焊接设备的输入电压通常为220V或380V,输出空载电压为40~90V。如果设备绝缘老化或操作不当,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根据研究,仅1mA的交流电流通过人体就会引起不适,而30mA以上的电流就可能致命。
弧光伤害:焊接时产生的电弧温度可达3000℃以上,释放出强烈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这些辐射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轻则引起红斑、疼痛,重则导致电光性眼炎、白内障,甚至失明。
火灾爆炸: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焊接,飞溅的火星很容易引燃周围的可燃物,造成火灾或爆炸。特别是在化工厂、油库等场所,这种风险尤为突出。
射线伤害:某些焊接工艺(如氩弧焊)会使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如钍钨极。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增加患慢性放射性疾病的风险。
安全防护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焊接作业中的安全事故,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焊工必须穿戴齐全的防护装备,包括防尘防毒面具、绝缘鞋、焊工工作服、防护眼镜或带有特制滤光镜片的面罩。在高空作业时,还需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女性工作人员的辫发必须扎在工作帽内,严禁穿化纤衣物、短袖、短裤或凉鞋。
设备检查:使用前必须检查电焊机的绝缘电阻是否大于0.5MΩ,确保开关、电源线、电缆线、电焊钳等设备完好无损。电焊机的外壳应可靠接地,二次绕组和铁芯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0.5兆欧。
作业环境准备:焊接前要清除周围10米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在潮湿环境或金属容器内作业时,应采取额外的绝缘措施,如铺设木板或橡胶垫。
特殊环境作业:在高空作业时,要防止焊条头、熔渣坠落伤人。在密闭容器内焊接时,必须采取强制通风措施,并设专人监护。在潮湿环境或雨雪天气中,应特别注意防滑和防触电。
消防安全措施
动火审批制度: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焊接,必须事先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作业。作业时应尽量远离正在生产的易燃易爆装置、设备和管道。
现场防护:焊接现场应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砂箱等。在重点工程和关键部位施工时,应有专人看护,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方案。
应急处理: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电源,使用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灭火,严禁使用泡沫灭火器。在处理火灾时,要注意防止二次爆炸。
国家标准与规范
我国制定了多项与焊接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如GB 9448-1999《焊接与切割安全》、DL/T 869-2004《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等。这些标准对焊接作业的安全要求、防护措施、设备检查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是保障焊接作业安全的重要依据。
焊接作业的安全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人员培训、设备维护、环境准备、应急处理等多个环节入手,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安全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