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盘龙江水质变黄,治理成效与挑战并存
昆明盘龙江水质变黄,治理成效与挑战并存
昆明市的盘龙江近年来水质变黄,引发市民广泛关注。据调查报告显示,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超标是主要原因,导致水质为劣V类。此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也是重要污染源。市民普遍认为盘龙江的水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希望政府加大治理力度。让我们一起探讨盘龙江水质变黄背后的真相,共同守护这条重要的城市河流。
水质监测数据:污染程度触目惊心
根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2023年度部门决算报告显示,2023年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水质定类指标化学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29.7毫克/升、0.072毫克/升、6.4毫克/升,其他指标达到或优于Ⅲ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61.4,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35条入滇河道中,六甲宝象河、五甲宝象河2条河道断流。31条河道水质达标,2条河道水质未达标,综合达标率为93.9%。Ⅰ ~Ⅲ类河道26条,占实际监测总数的78.8%;无劣Ⅴ类河道。2条水质未达标的河道分别为海河、广普大沟。
污染原因:多方面因素叠加
盘龙江水质变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盘龙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经济中心,工业发展迅速,但环保设施和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大量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
农业面源污染:农田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随雨水冲刷流入江中,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滇池流域的农业活动较为密集,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季节性影响:雨季时,大量降水会稀释污染物,使水质相对改善。旱季则相反,水量减少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水质变差。
生态破坏:河道淤积、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政府治理措施:成效与挑战并存
昆明市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盘龙江水质:
河道综合治理:实施滇池流域面山截洪、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河道常态化清淤等系统化治理措施,夯实河道源头截污体系。
河长制工作:滇池流域全面建立“四级河长五级治理”工作体系,设置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812名,并设立村民小组河道专管员,实现入湖河道监督管理全覆盖。
黑臭水体治理:制定并印发实施《昆明市滇池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实施方案(2023-2025)》,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市级统筹、区级实施、多方参与的治理体制。
然而,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资金拨付慢:部分治理项目资金拨付率低,如通海县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使用专项资金5000万元,截至2022年11月底,资金拨付率仍为零。
项目推进滞后:杞麓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方案明确应于2023年底前完成的20个治理项目,仍有13个未完成。
监管不到位:部分河道存在大量污水直排现象,如海河巫家坝段、广普大沟渔村段、盘龙江金色大道段等。
公众参与:共同守护母亲河
盘龙江是昆明市的母亲河,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要彻底解决水质变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应加大环保投入,加快治理项目推进,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企业层面: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市民层面: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参与河道清洁等志愿活动,共同守护我们的母亲河。
盘龙江水质变黄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为昆明打造一个水清岸绿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