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伴读”六年:深圳志愿者用阅读温暖病童心灵
“阳光伴读”六年:深圳志愿者用阅读温暖病童心灵
在深圳,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用阅读为病房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大门。林静就是其中的一员,她用温柔的声音和满满爱心,为血液肿瘤科的患儿们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
“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
她,是孩子眼中的“天使”
用温柔的声音带着孩子们“探索世界”
让想象力变成超能力
带着孩子们解锁不同角色
阅读微光照进白色世界
2016年,由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南方都市报及深圳市儿童医院携手开展“阳光伴读”计划,旨在为长期接受密集治疗、承受巨大身心压力的血液肿瘤科患儿提供精神慰藉。
林静,作为首批报名的志愿者,怀揣着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喜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个充满爱的行列。“我学习了市少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的专业培训系列课程,希望能为每个孩子带去阅读的乐趣,倾听他们对于阅读的思考和反馈。机缘巧合下,我发现原来孩子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因为身体原因被困在小小的病房里,失去了普通孩子的自由和乐趣,不能运动玩耍,但是阅读却是他们所剩不多的娱乐活动。”
“我做过不同的儿童公益活动,但是‘阳光伴读’这个项目是对我心灵冲击最大的。”林静回忆起第一次以“阳光伴读”志愿者走进病房时,内心是满满的激动和紧张感。尽管来之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培训,也无数次在脑海中预演见面的场景,可进入病房后眼前的景象,还是如同一股强大的电流,瞬间穿透林静的身体,直击心灵深处。
白色的床单、白色的墙壁,一切显得那么压抑,但孩子们顽强的生命力却像一束光,穿透了这片白色世界。在与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林静会全神贯注地去留意他们当下的状态,捕捉他们言语中透露出的生活点滴,从孩子不经意间提到的日常琐事,如医院窗外偶尔飞过的小鸟,或是对某一顿饭食的喜好,她都默默记在心里,试图从中拼凑出孩子的生活拼图。
一场淋漓尽致的生命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住院的孩子并没有任何不同。阅读是需要眼睛去看,耳朵去听的,如果失去了视力会怎样呢?林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伴读,是和一个因为手术后并发症而失明的小女孩共读。
林静初见小女孩那天,她小小的背影看起来很瘦很瘦,穿着紧身衣,仿佛身体正在支撑着很大的重量,让人心疼。因为看不见,她的眼睛是低垂的,但当她开口说话时,那清脆的声音和积极的状态却让人为之一振。小女孩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从幼儿园的朋友到游乐场里的欢乐时光,每一个细节都被她描绘得栩栩如生。
讲到中秋节时,小女孩是这样描述的:“我拿着月饼,到我房间里,看窗户外面的月亮和星星,月饼可~好~吃~呢!”
林静问小女孩:“那你觉得星星是什么味道的?”
“冰激凌味的。”
“月亮呢?”
“奶油味的。”
“哇,说得我都想吃了!”
前面半小时,林静几乎没有插嘴的机会。到了讲书时,虽无画面辅助,但女孩凭借想象力积极回应,模仿动物说话、畅想骑车场景,欢快的笑声在病房里回荡。
即便身体不适,女孩始终笑声清脆,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林静说:“让我觉得短短一个小时里,我看见一个爱笑的女孩,满满的生命力,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一段故事就是一股力量
“他们教会我要珍惜生命,我们要尊重这些孩子,不要以为他们被困在这里,他们心灵就被困住了,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强大的想象力,他们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能力、爱的能力。”林静说。
与医生相比,他们能做的确实有限,但每次参与伴读活动,给生病的孩子们讲故事时,都能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虽然只是短暂的陪伴和阅读,却能让孩子们暂时忘却身体的不适,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给他们灰暗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这也让林静越发坚定地继续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阳光伴读”计划中还有很多像林静一样的志愿者, 他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和专业培训的爱心“天使”,他们在床边给血液肿瘤科的患儿读绘本,通过阅读的方式,帮助孩子打开另一个世界,让阳光洒进来。
阳光伴读
是爱与希望的传递
用阅读的名义
为孩子们送来一片爱的温暖
这份力量会不断延续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