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丽果:南太平洋的果品明珠
诺丽果:南太平洋的果品明珠
诺丽果,别名檄树、海巴戟、海巴戟天,为龙胆目、茜草科、木巴戟属、龙胆系列农作物。其原产地为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国(海南岛、台湾、西沙群岛)、印度、斯里兰卡,经中南半岛,南至澳大利亚北部,野生于海滨平地或疏林下。
诺丽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酸性成分,它帮助人们分解消化食物,将它们转化成人体更容易吸收的成分,能促进体力快速复原,也能提高身体对食物的吸收率。这种热带地区的特有水果,被誉为南太平洋的果品明珠。尽管其形态较为丑陋,且味道独特,很多人初次尝试时可能难以接受,甚至有人戏称它是“世界上最不好吃的水果”,但其营养价值不容小觑。诺丽果制成的酵素是市场上的热销保健品,更有说法称它能提高精子卵子的活性,增强人的生殖能力。
基本信息
- 颜色分类:黄色、绿色
- 作物分类:聚果
- 味道分类:酸涩
- 形状分类:椭圆
- 光照需求:中强
- 开花季节:全年
- 培育难度:中等
- 适宜温度:24℃±4℃
- 酸碱范围:6±0.5(PH)
作物特征
诺丽果为灌木至小乔木,高1-5m,茎直,枝近四棱柱形。叶交互对生,长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两端渐尖或急尖,通常具光泽,无毛,全缘。聚花核果浆果状,卵形,幼时绿色,熟时白色约如初生鸡蛋大,每核果具2-4分核,分核倒卵形,稍内弯,坚纸质,具二室。种子小,扁,长圆形,下部有翅。
种植方法
海巴戟栽种当年就可开花结果,为了促进植株生长,植后第一和第二年宜进行修枝整形放弃收获,以利于来年获得更好产量。定植3年后植株进入稳产盛产期,其产量与种植密度和管理水平有关系,水肥管理应调控得当。若遇寒害,对寒害影响的枯枝、病枝应于第二年开春后对其进行相应修剪,以尽快促生枝条,减少对次年果实产量的影响。在规模种植时加强病虫害监测,引种推广过程中要严格检疫苗木,避免根结线虫传入。
繁殖方式
海巴戟种子属典型的顽拗型种子,对干燥和低温都很敏感,在日常湿度、温度条件下也会很快因干燥而丧失活力,若经晾干后就很难发芽,因此播种繁殖所用的种子应随采随播,制种可待果实后熟变软时进行,播种时应对种子作适当处理。
开花形态
花果期全年。头状花序每隔一节一个,与叶对生,花多数,无梗。花冠白色,漏斗形,长约1.5厘米,喉部密被长柔毛,顶部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