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理指掌图》: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的巅峰之作
《历代地理指掌图》: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的巅峰之作
《历代地理指掌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之一,由北宋税安礼编纂,成书于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赵亮夫有所增订。全书包含44幅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这幅地图不仅详细描绘了宋代的政区划分,还标注了历代政区沿革,包括海岸线、河流、长城等地形要素。
地图内容与特点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的绘制范围广阔,北起长城,东北标注有女真、渤海,南至海,海中标注有南番等,东自海,海中标注有日本、流求等,西至于阗、葱岭。图中突出表示了宋代全国27路及古今州郡分布大势,还表示了海岸线、河流、长城等地形要素。图中宋代的“路”以及周边国家用方框括注,五岳用黑实框括注,古地名上用小圈标志。
该图主要在宋代政区的基础上,标注了历代的政区沿革,但数量不多,标注形式多以朝代加地名的形式,如“汉扬州”“晋并州”“唐河东道”等。在图中左侧下部和上部有文字注记。《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对海岸线、河流、长城等的表示与《华夷图》相近。
文化与历史意义
《历代地理指掌图》在古代地理认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古代中国“内诸夏而外四夷”地理观念的体现。这种观念强调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将周边地区视为边缘。这种地理认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
《历代地理指掌图》对后世地图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开创了历史地图集的先河,为后世地图制作提供了范例。同时,其详细的政区划分和地形标识,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地图学史上的地位
《历代地理指掌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集,而且其《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目的明确的历史地图总图。其独特的地图标识和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的特点和历史认知。
这幅地图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幅地图,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地理认知,感受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的精湛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