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里的绿色密码
乡村振兴里的绿色密码
近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公布了2024年全国“美丽乡村 绿色发展先锋行动”入选案例名单,海口市6个案例成功入选,其中美兰区演丰镇和秀英区的生态产业化“石山实践”更是荣获十佳案例称号。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海口市在绿色发展、生态修复、产业融合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口市的实践只是中国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绿色农业: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绿色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工程等,不仅能够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同时,绿色农业还能与旅游业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来源。
以浙江余村为例,该村曾因开山采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痛定思痛后,余村坚定不移地实施“千万工程”,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卖资源”到“卖生态”,点“绿”成“金”,持续打造休闲旅游产业链。2023年,余村接待游客超11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2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1万元,走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旅游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湖南十八洞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苗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如今的十八洞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23年的23118元,真正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的金融活水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而绿色金融正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为乡村企业提供低成本、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中的融资难题。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为例,相关银行创新农业抵押品,推出“惠农e贷(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小微企业贷款”等金融产品,有力支持了当地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发展。这些金融创新不仅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政策引领: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在乡村振兴的绿色实践中,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在重点领域出台绿色金融工具国家标准,通过标准制定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同时,绿色金融把支持种业振兴、粮食收储、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服务粮食安全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自2020年起,我国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为实现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会参与:汇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浙江溪头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村通过修复古龙窑、开展传统烧制活动等,培养了300余名青瓷工匠。同时,溪头村还积极借力浙江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等活动,吸引多元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如今,溪头村70%的村民从事旅游业,旅游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占比超80%,真正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关键。从绿色农业到生态旅游,从金融创新到政策支持,中国乡村振兴的绿色实践正在不断深化。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