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顺风车安全标准:私家车、非营运是准入底线
首个顺风车安全标准:私家车、非营运是准入底线
近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了《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顺风车平台安全运行的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旨在全面提升顺风车运营安全性,规范行业发展。这一举措有望推动顺风车平台企业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
顺风车行业亟待规范
近年来,顺风车行业快速发展,为公众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年10月,浙江在线报道了一起顺风车安全事故:乘客刘女士通过嘀嗒平台预订了一辆从上虞到杭州萧山的顺风车,途中车辆出现刹车失灵的严重故障。经调查发现,这辆所谓的“顺风车”实际上是一辆从租赁公司租用的营运车辆,司机每月仅需支付约3000元租金。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类营运车辆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的情况并非个案,这暴露出平台在车主资质审核方面存在明显漏洞。
除了安全风险,顺风车行业还面临着“假顺风、真营运”的问题。一些司机利用顺风车平台从事非法营运活动,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乘客带来了安全隐患。此外,跨平台接单、费用纠纷等现象时有发生,亟需通过规范管理来解决。
新标准明确安全要求
《规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安全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车辆要求:明确指出注册车辆必须登记在自然人名下,使用性质为非营运(或营转非)。这一规定直接针对当前存在的营运车辆冒充私家车问题。
司机资质:要求平台对司机进行背景核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条件。同时,对司机的接单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其利用顺风车从事非法营运。
平台责任:强调平台在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包括数据接入监管平台、行程分享、110报警、紧急联系人等功能的完善。
运营规则:对合乘次数、费用分摊等作出明确规定,防止顺风车“生意化”。
行业迎来健康发展新机遇
《规范》的出台,将对顺风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提升安全性:通过严格审核车辆和司机资质,加强平台安全管理,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遏制非法营运:明确的运营规则和监管要求,有助于打击“假顺风、真营运”现象,维护市场秩序。
保护用户权益:规范的运营环境,让乘客和司机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促进行业发展: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顺风车行业有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AI赋能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新标准的要求,顺风车平台已经开始积极行动。以嘀嗒出行和哈啰为代表的平台企业,正在通过AI等新技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例如,嘀嗒出行开发了“AI模型焕新赋能顺风车体验效率安全一览图”,涵盖智能搜索、路径规划、安全护航等多个领域。哈啰则通过大模型实践应用,实现了顺风车判责准确率87%以上,租车判责准确率大于80%。
随着新标准的实施,顺风车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的发展环境。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顺风车有望成为更加安全、便捷、绿色的出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