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北红树林:霞浦创新生态警务打造“海上森林”
福建最北红树林:霞浦创新生态警务打造“海上森林”
在福建最北端的海岸线上,一片片红树林正悄然改变着一座城市的生态底色。霞浦县,这个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沿海小城,近年来通过创新生态警务和科技监测手段,成功将红树林这一重要的海岸生态系统打造成了“海上森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海上森林”守护海岸线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具有防浪护堤、固碳储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霞浦县拥有510.34公里的海岸线,是福建省红树林自然分布的最北端。近年来,霞浦县大力实施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程,目前全县红树林种植面积已超过37000亩。
创新生态警务护航“海上森林”
为保护这片珍贵的“海上森林”,霞浦县创新实施生态警务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
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市设立服务保障国家“林·碳”战略生态司法实践教育基地7个、湾区岸线“蓝碳”生态司法保护实践基地2个;福鼎法院实施“绿碳+金融”司法项目,与林业部门会商研制绿色碳汇金融化的可行性方案;周宁法院积极探索“司法+林业+”生态保护模式,服务保障森林生态产业、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生态司法+保险”是宁德法院系统的一大创新。2020年初,宁德中院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司法+保险”生态修复机制,与人保财险宁德市分公司联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救助保险、生态司法修复履约保险、区域性生态环境污染保险等3个险种4个险项合作,着力解决包括保护海洋环境在内的生态修复资金管理难题。
今年5月,宁德中院与林业局等单位再次签署《会议纪要备忘录》,“生态司法+保险”修复的范围从林地延伸至溪流、河湖、海域、湿地、古树名木、野生动物等领域,推动“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再升级。
同时,霞浦县还引入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为环境资源类案件审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在审理涉生态环境案件时,法院从“福建法院生态环境技术专家库”中选聘专家作为技术调查官,全程参与技术事实调查及案件审理,有效提升了环境资源类案件审判的专业化水平。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
在科技应用方面,霞浦县与国家海洋局宁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合作,建立了海域海岛监管体系。国家海洋局宁德中心站利用最新遥感影像技术设备,对霞浦县所属海域和岸线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一旦发现疑似非法行为,立即将巡查结果反馈给霞浦县自然资源局,形成了“早发现、早预警、早制止”的监控机制和“早整改、早恢复、早排除”的辅助整改机制。
据统计,2021年5月至2024年11月,国家海洋局宁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采用无人机航拍、人员、车辆到现场巡查相结合等方式,对霞浦沿海海域全部岸段进行了全方位巡查。共出动无人机538架次、车辆446辆次、人员966人次,地面巡查覆盖率达100%。这一举措基本实现了非法围填海“零增长”,真正完成了海域海岛监管“打早、打小、打了”的工作目标。
生态红利反哺经济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霞浦县的红树林也成为了新的旅游打卡地。在盐田乡鹅湾村,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摄影,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据统计,仅2024年,鹅湾红树林景区就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余万元。
今年4月,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三地的1216.05亩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通过了省级核查,并上报至自然资源部,获得48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这一举措,让红树林变身为“金树林”,宁德市成为福建省首个获得全国首批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的城市。
展望未来:持续守护“海上森林”
霞浦县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霞浦县将继续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深化“生态司法+保险”机制,探索更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让这片“海上森林”成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我们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司法为保障,持续守护这片‘海上森林’,让霞浦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霞浦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