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警惕新型金融诈骗三大手法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47: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警惕新型金融诈骗三大手法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重要风险提示,揭露了当前高发的三类新型金融诈骗手法。这些诈骗手段极具迷惑性,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为此,金融监管总局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01

诈骗手法揭秘:花样翻新,防不胜防

当前,不法分子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施诈骗:

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

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金融平台清退通知”等虚假信息,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一旦投资者注册登记,不法分子就会以需要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诈骗投资人钱财。

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

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某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某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冒充金融监管人员“消除不良征信”

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02

实际案例:诈骗分子的套路有多深?

以“消除不良征信”诈骗为例,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接到自称是“金融监管总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在大学期间办理的校园贷存在逾期记录,将影响个人征信。对方要求该消费者下载某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以便“指导”其进行征信修复。在对方的诱导下,该消费者先后向多个“专用账户”转账数万元,直到发现资金被转移,才意识到被骗。

03

如何防范:提高警惕,保护个人信息

面对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法,消费者应如何保护自己?金融监管总局提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

  1. 核实信息来源:对于不明来源的“内部消息”以及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的信息,消费者要仔细辨识。可通过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等渠道核实信息真实性。

  2. 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不明APP,不与陌生人共享屏幕,审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3. 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如果遇到金融纠纷或需要投诉,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如金融机构客服热线、金融监管总局官方投诉渠道等,不要轻信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

  4. 提高风险意识:对任何要求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所谓的“官方身份”或“紧急情况”。

04

结语:提高警惕,远离诈骗

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唯有提高警惕,才能有效防范。消费者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个人信息,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金融业务和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要积极关注金融监管总局等官方机构发布的风险提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金融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