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校园暴力致青少年抑郁,专家:七成学生因担忧报复不报告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06: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校园暴力致青少年抑郁,专家:七成学生因担忧报复不报告

校园暴力,这个看似遥远却又频繁出现在新闻中的词汇,正在悄然影响着无数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从身体上的拳打脚踢,到网络上的恶意攻击,校园暴力的形式多样,其带来的伤害远不止于皮肉之苦,更深深烙印在受害者的心灵深处。

01

暴力的阴影:从身体到心灵的双重伤害

2024年3月,湖南吉首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校园暴力事件。12岁的初一女生王惠,在校园角落里被多人连续扇耳光、脚踹,甚至被迫下跪。施暴者一边拍摄视频,一边威胁王惠不准哭。这一幕被王惠的父亲王磊发现后,立即报警并送医治疗。诊断结果显示,王惠耳膜穿孔,身体多处挫伤,抑郁自评量表显示为中度抑郁症状。

这并非个案。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研中,53.5%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校园欺凌。这些欺凌行为不仅限于身体暴力,还包括言语侮辱、社交排斥、网络攻击等多种形式。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受害者选择沉默,不敢向家长和老师求助。调研显示,20.3%的学生要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才会报告,还有1.9%的学生从不报告。

02

心灵的创伤:难以愈合的隐形伤疤

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以吴慧为例,她从初二开始遭受校园欺凌,被校外的“小霸王”无故殴打,后来连好朋友也对她实施冷暴力。这些经历让她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人和事都异常敏感。即使在大学时期,她也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另一位受害者程苇在四年级时遭遇寝室同学的欺凌,甚至有男生闯入目睹了她被羞辱的场景。从此,她变得内向,与人交谈时会不自觉地发抖,甚至在大学期间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王葵指出,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是终生的。它不仅会导致受害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孙锦露副教授通过研究发现,被欺凌的未成年人普遍留下了心理创伤,自我评价体系受到伤害,严重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03

沉默的代价:为何选择独自承受

面对校园暴力,为什么孩子们选择沉默?孙锦露的调研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78.7%的学生认为老师干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引来更严重的报复。此外,未成年人之间存在一种“潜规则”: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要在他们之间解决。如果告诉家长或老师,会被视为背叛和告密。这种文化氛围让受害者宁愿独自承受痛苦,也不愿寻求帮助。

04

破解之道: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

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专家建议,学校应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干预机制,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加强校园监控等。同时,教师和家长需要提高敏感性,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及时发现并介入。对于受害者,应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对于施暴者,也要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防止其走上犯罪道路。

校园暴力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扭曲了施暴者的心灵。据统计,60%的欺凌者在24岁前至少有过一次犯罪经历,35%-40%的人有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犯罪记录。因此,及早预防和干预校园暴力,不仅是为了保护受害者,也是为了拯救施暴者,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社会。

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没有暴力、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