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育部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计划,专家详解如何落实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47: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育部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计划,专家详解如何落实

近日,教育部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多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这一计划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数据显示,87.0%的受访家长认为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凸显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同年11月,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旨在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但从文件精神的落实到取得看得见的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说。

从顶层设计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真正好转,还有多远的路程?还有哪些关键节点?有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实用妙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权威专家及一线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如何打通关键节点,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01

“关键期”:青春期的孩子遭遇“脆皮”期父母

“从年龄段来看,小学中高年级到高一年级,是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说,这段时间正好是青春期,孩子们会迎来新学段,换到新的学校,面临更多的适应、更大的学业压力,多方面因素叠加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

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青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甚至焦虑等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年龄大多在40岁上下,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是中坚力量,责任大、压力也大。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自嘲为“脆皮青年”,其实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处在心理上的“脆皮”期,事业家庭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他们陷入焦虑。

当孩子的青春期与父母“脆皮”期相遇,常常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上官金雪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洪宇(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中考之前突然不肯上学了,就医后被诊断为重度焦虑症,“能看出洪宇与妈妈有着很深的矛盾,并且有过激烈的冲突。”上官金雪说,洪宇妈妈来做咨询时,她的脸上有明显的抓痕。

不过更让人担心的是,在咨询中,上官金雪发现洪宇妈妈也有很明显的焦虑。

洪宇妈妈来自一个多子女的家庭:自己是兄弟姐妹中最优秀的一个,靠自身的努力成为某公司高管;妹妹学业平平,工作一般;弟弟则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这几年彻底成了“啃老族”。

洪宇妈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得出一条结论:必须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那个“有准备的人”,从而抓住机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结论没错,但是与焦虑结合起来就变了味。

为了不重蹈覆辙,洪宇妈妈严密掌控着洪宇的学习,每天几点起床、几点上学、放学后几点写作业,分分秒秒都要盯着。后来洪宇有了手机,妈妈更是严防死守,每天晚上临睡前反反复复叮嘱、催促,甚至每过十几分钟就去敲洪宇房间的门,“宝贝你睡了没”“宝贝你把手机给我拿过来”……

一开始是逆反,慢慢就变成了焦虑,哪怕是很小的考试,洪宇脑海中都会出现妈妈的叮嘱,进而开始警告自己:“我这次必须得考好”“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考不好我将来什么都不行”。顶着“关键时刻”的压力,洪宇发现自己做每件事都焦虑紧张,越紧张就越做不好,以致后来,每到周日返校时就开始害怕上学。

家长的焦虑不仅在向孩子传递焦虑,而且还加重着孩子的焦虑。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所说:“不少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目标急功近利,家长的焦虑传递等也导致了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的不断升级,甚至导致恶性事件发生。”

有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我伤害等“自我攻击”现象,在向周围人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自己也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洪宇告诉上官金雪,其实那些听到妈妈敲门声的夜晚,自己已经很累,也很想睡觉了,但是越听着妈妈的催促,自己越不睡,躺在床上玩手机,有时候会一直熬到凌晨四五点,“困到不行了,才攥着手机睡着了一会儿”。

“深入发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问题或危机的案例,会发现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跟家庭关系密切相关。”潘碧灵说。

孩子病了,除了医治孩子外还要医治家长,甚至有专家认为医治家长更关键。

潘碧灵建议要加强家长心育课堂、家长心理成长训练营的普及和推广,切实帮助广大家长提升心理健康关注意识,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构建起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健康家庭“土壤”,给孩子成长提供更多的优质支持和滋养。

也有专家表示,家长在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建议的,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

02

“基本盘”:打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及其家庭来说,学校是最值得信赖的专业场所,老师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

但是,当前,不少学校在预防、识别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位教师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在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基础学科,但是学习中很少涉及特殊教育的内容,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有时也会感到很吃力。“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时会比较隐蔽,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听讲不认真,写作业拖沓,并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厌学情绪。”这位老师说。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介绍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另一个难题:现在老师的个体成长经验普遍比较简单,“从校门到校门”,但入职后面对的是班级群体学生及群体学生背后的多元家庭、多元成长经历,“教师成长经历的单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构成了‘准备不足’的矛盾”。芦咏莉说,这也影响了老师的专业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董奇,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心理教师专业训练不足’和‘缺乏专业心理教师’是困扰心理健康工作的两个普遍问题”。

“心理学本硕生数量还不足,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仍需要有实践能力、能进行临床心理学干预的人才。”许玲说,为此她建议,在医学和教育类院校普遍开设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专业,同时加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临床实习时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培训,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心理辅导能力。

03

“强心剂”:多方联动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且涉及多部门、多环境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三级预防体系的实施,确保青少年在健康、支持性的环境中成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副书记、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陈剑华在此领域的洞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强调了多方协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关爱的网络,确保青少年在健康、支持性的环境中成长。

刘靖首先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元因素入手,揭示了遗传、环境、个体特质、家庭及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她特别强调了家庭中父母的身心健康、教养方式、婚姻状况及经济条件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同时指出学校中的学习压力、同伴关系、教育方式、校园霸凌问题,以及社会文化、媒体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刘靖主张,有效协作需从预防、及时发现与干预三个层面进行,通过健康教育、系统性预防工作、筛查机制及个性化干预措施,确保青少年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识别与妥善处理。

陈剑华则从家庭角色的首次承担者——父母的视角出发,强调科学育儿方式培养和科普宣传的重要性,以引导父母正确行动,避免不当养育方法。在教育领域,陈剑华赞同学校应配备专业设施与人员以应对升学压力,引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团队的研究实例,展示了学术成果如何影响政策,推动了学校作息时间调整,为家长提供了科学育儿的实践参考。陈剑华分析青少年诊疗延误的多方面原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药物治疗的误解等,并强调信息时代的挑战。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学校建立友好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融入、加强设施与转介机制,家长学习专业知识营造健康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层面构建多维度心理救助网络,提升服务规范化,增强科普宣传,以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增强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包容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且涉及多部门、多环境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三级预防体系的实施,确保青少年在健康、支持性的环境中成长。”刘靖与陈剑华在此领域的洞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强调了多方协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关爱的网络,确保青少年在健康、支持性的环境中成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