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减政策”下,化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0: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减政策”下,化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广大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化学教师如何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来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01

“双减政策”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影响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强调提高校内教学质量。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这对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化学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设贴近生活的探究情境

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时,学习效果会更佳。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情境。例如,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如何调节土壤酸碱度”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理解化学原理,还能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合作交流

化学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同学们小组交流自主探究,同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还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有不同的收获。开展合作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己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并进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的结论,会掌握得更好。同时,在小组交流讨论时,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发表看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也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他们小组内、小组间互相启发,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

多样化评价方式

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双减政策”下的教学需求。教师应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同伴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03

优化资源配置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跨学科融合

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化学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跨学科课程。例如,与物理教师共同设计“能量转换”主题的探究活动,与生物教师合作开展“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等项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同时,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04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持续专业发展

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创新教学设计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科学素养的教学活动。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确保在减负的同时不减质。

05

实践案例分析

以“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例,展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向Ca(OH)2溶液和NaOH溶液中吹气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

  2. 做出猜想:基于已有知识,学生推测两者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3.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4. 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分析讨论: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和问题。

  6.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学生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7. 反思评价:师生共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回顾科学探究的步骤。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06

结语

“双减政策”为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自身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