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定日地震:高原上的生命救援
西藏定日地震:高原上的生命救援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此次地震是该地区近5年来最大地震,且烈度达到8度,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多部门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救援力量迅速集结
地震发生后,自治区立即组织多部门开展紧急救援工作。西藏军区、武警部队等迅速投入力量进行搜救和后勤保障。目前,已调集各级应急救援、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公安干警、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1.2万余人进行救援,全力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救援行动全面展开
在救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救援行动迅速展开。截至1月8日12时,已设置187个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4.65万人。医疗队伍全力救治伤员,各类物资迅速到位,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医疗救治方面,自治区、日喀则市和定日县、拉孜县共派出391名医护人员开展地震灾害医疗救治工作。截至1月7日18时,县级住院患者90名。重伤患者主要为脑外伤,轻伤患者主要为外伤骨折,重症患者已转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包括胸外、急诊、重症、神外、创伤在内的6名专家赶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物资保障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下达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西藏地震灾区灾后应急恢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自治区本级拨付自然灾害救灾资金3000万元。中央库已调拨棉帐篷2000顶、棉被5000床、折叠床5000张、棉大衣10000件;自治区库已调拨折叠床1801张、棉大衣12100件、取暖炉1437个、帐篷2308顶、折叠桌2466张、毛毯3600件、棉衣裤3150件、棉褥1680条、棉被15000床;根据灾区物资需求,正从自治区代储临近县物资中加紧调拨,确保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同时,应急管理部紧急启动应急物资协同保障机制,协调爱心企业和有关基金会援助的应急食品、取暖炉、电热毯、帽子、围巾、手套、保暖衣等生活类救灾物资也陆续运抵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调拨棉帐篷、棉被、保暖冲锋衣、折叠床等救灾物资4600件(套),用于支持灾区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于1月7日下午派出工作组及救援队员赶赴震区,现场开展灾情需求评估及救援救助工作。
高原救援面临多重挑战
然而,此次救援行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震发生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夜间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高寒缺氧的环境对救援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
救援人员不仅要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面对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此外,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也增加了救援难度。通讯线路和设备在地震中受损,低温对电池和通信设备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救援难度。
社会各界积极支援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针对灾区群众生活习惯和过冬需求,会同商务、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通过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协调壹基金、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腾讯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新阳光基金会、支付宝公益平台、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等援助1万吨生物颗粒、牛粪压块等生物质燃料,以及25吨砖茶、5000个应急照明灯等物资。
重建工作有序展开
目前,救援搜救工作已转为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灾区大约要建13000套活动板房,现已装配3500余套。在重建住房之前,这些受灾群众将较长期地住在这个过渡板房中。受天气影响,一般情况下住房施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相比低海拔地区的周期也会很长,因此会提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配备一些高原反应的药物,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特别是现在处于极端天气,永久性安置的一些房屋无法正常施工,冻土等无法开挖,混凝土作业也受到限制。目前安置点提前考虑了要快速高效地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规划设计、初步的场地平整等工作,下一步在设计中也会充分考虑西藏的地质条件特点,统筹考虑地震带来的影响,科学规划。
此次地震救援行动展现了中国在灾害救援方面的能力和担当。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