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4房颤指南更新要点全解读
ESC 2024房颤指南更新要点全解读
8月30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4)重磅发布《ESC 2024心房颤动(房颤)管理指南》。本次指南更新亮点在于提出了“CARE”路径,进一步优化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本文将对指南更新要点进行深入解读,对比不同版本指南的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CARE”路径:房颤管理新框架
本次指南制定的“CARE”路径,涵盖四个方面:
- C:共病及风险因素管理
- A:预防卒中及血栓栓塞
- R:室率与节律控制
- E:评估与动态再评估
相比2020版指南的“ABC”路径,新增了评估与动态再评估环节,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管理模式。
共病及风险因素管理
房颤的发生发展常受其他合并症及生活方式因素影响。指南重点强调了七个关键因素的管理:
- 疾病因素:高血压、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
- 生活方式:运动和过量饮酒
基于最新研究,指南首次强调了SGLT2抑制剂在房颤合并心衰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更新了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管理建议。例如,对于合并肥胖或超重的房颤患者,推荐减重10%以上以改善症状。
预防卒中及血栓栓塞
抗凝药启动
指南在栓塞风险评估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将CHA2DS2-VA评分作为新的评估工具,取代了之前的CHADS2评分,并取消了性别作为风险评估因素。这一变化提高了临床实践的操作性。
抗凝药使用
指南继续强调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的使用,但对于75岁以上、正在使用华法林且临床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维持华法林治疗。同时,不推荐在口服抗凝药基础上联合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出血评估
指南建议优先管理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而不是依赖出血评分工具。在纠正危险因素后,再进行抗凝决策。
其他房颤栓塞预防策略
指南更新了左心耳闭合的推荐,对于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房颤患者,左心耳闭合被推荐作为口服抗凝的辅助手段。
室率与节律控制
室率控制
指南肯定了室率控制在房颤治疗中的作用,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地高辛作为一线用药。
节律控制
基于最新RCT研究,指南推荐导管射频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节律控制的首选策略,并新增了对房颤相关心脏停搏患者的消融治疗建议。
评估与动态再评估
指南强调定期重新评估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建议在初次诊断后6个月进行首次重新评估,之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这种动态评估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确保患者得到综合和个性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