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揭秘建设背后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揭秘建设背后的故事
2024年6月24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座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桥梁建设的非凡实力。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澳门、珠海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不仅是一项交通基础设施,更是一张展示中国工程技术实力的亮丽名片。
大桥的建设始于2009年,历时9年,总投资约1000亿元人民币。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建设者们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创新引领,攻克世界级难题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团队由林鸣担任总工程师。在林工的带领下,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成功解决了外海施工、深埋沉管隧道、人工岛快速成岛等世界级难题。
在沉管隧道建设方面,团队首创了半刚性沉管结构设计理论,发明了可逆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实现了6000吨级最终接头在水下28米深处的高精度对接,贯通精度达到惊人的2.6毫米。
在人工岛建设方面,团队首创了外海人工岛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方法,将成岛时间从3年缩短至7个月。这种创新工法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大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造,守护海洋生态
在建设过程中,团队始终秉持绿色建造理念,特别是在保护中华白海豚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通过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优化施工方案等措施,成功实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目标。
智慧运维,保障百年品质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建设团队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混凝土结构120年设计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海上大型隔减震结构全寿命控制技术等。
2023年以来,随着“港车北上”等政策的实施,港珠澳大桥的车流量显著增加。为了保障大桥的安全运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牵头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装备研发、评估维养、交通运行、应急管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智慧,世界瞩目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世界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李斌所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汗水浇筑,既是肯定,也是鞭策。”
如今,港珠澳大桥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车辆通过这座大桥往来于三地之间。它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人心的距离,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港珠澳大桥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而那些曾经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工程师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这座“世纪工程”,将永远矗立在伶仃洋上,见证着中国桥梁建设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