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网民超3亿,数字乡村建设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农村网民超3亿,数字乡村建设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在江苏省淮安市,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的红椒产业。通过安装物联网设备和打造数字化交易服务平台,不仅提高了红椒收购价格,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户收益。这是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26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是首要难题。尽管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边远地区网络覆盖不全、信号不稳定,硬件设备老化且更新缓慢,专业维修人员缺乏。更为严峻的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发展失衡,东部地区远优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人才支撑匮乏成为制约数字乡村发展的瓶颈。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匮乏,农民数字素养普遍较低。受农村教育资源限制和老年人对数字化技术的消极态度影响,难以培养更多当地数字人才。此外,农民参与数字化乡村建设存在技术门槛,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要求。
数字治理效能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基层部门盲目模仿智慧城市治理模式,采取“一刀切”,忽视村庄差异性。部分地区乡村数字治理过度追求形式指标,被数字“反治理”,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农民对数字化治理缺乏系统认识,参与数字化治理渠道不畅,群众反馈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治理合力。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专家建议,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建立资金倾斜制度,引导各项资金向数字化薄弱地区倾斜。同时,加强数字人才队伍保障,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在治理模式上,应充分考虑农村实际,避免简单照搬城市模式,注重农民参与和反馈,提高治理效能。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解决好基础设施、人才支撑和治理效能等问题,才能真正让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