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校园文化:阅读体育艺术三管齐下
双减后的校园文化:阅读体育艺术三管齐下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阅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创新阅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以十堰市东风第七中学为例,该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通过建设多元阅读环境、开设名著阅读课、成立整本书阅读课题组等方式,推动学生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不仅拥有现代化的阅览室和丰富的藏书资源,还创新性地开设了名著阅读课,由语文教师担任阅读课老师,实现了学科融合。同时,学校还通过导读课、推进课和成果展示课等多种课型,以及画思维导图、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该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指导能力,并邀请家长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运球接力赛、运球过障碍比赛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也增进了亲子关系。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实现家校合作的常态化和高效化。
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加,创新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各类艺术社团,如合唱团、舞蹈队、美术社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艺术家进校园,举办艺术讲座和工作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
成功案例:创新实践的典范
扬州市的两所小学为“双减”政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典范。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通过实施适应性评价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学校采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过程、核心素养在内的评价体系,探索了“游园乐考,玩学共赢”的游戏考查方式。这种评价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则创新实施“体育+”课程矩阵,将教育与体育相融合,构建了“课堂+社团”“活动+赛事”“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体育教育体系。学校通过开设丰富的体育课程、组建多样化的体育社团、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在实施“双减”政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师资不足、场地有限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
师资培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
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弥补硬件资源的不足。
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创新阅读、体育、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未来,学校应继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