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迎强监管:六部门发文明确安全标准
预制菜行业迎强监管:六部门发文明确安全标准
近年来,预制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然而,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预制菜的安全隐患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预制菜的安全隐患
生产加工环节风险
预制菜的生产加工环节存在诸多风险点。由于行业门槛较低,大量企业涌入预制菜市场,其中不乏缺乏供应链基础的“蹭流量”玩家。这些企业往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信任度持续走低。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并对生产加工环节提出严格要求。《通知》明确指出,预制菜是指零售渠道中的半成品菜肴,需要再加工后食用,而净菜、主食类产品、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等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此外,《通知》还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强调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来保障食品安全。
贮存运输环节风险
预制菜的贮存和运输环节对温度、湿度等条件有严格要求。根据《通知》规定,预制菜的贮存、运输及销售环节必须保持冷藏或冷冻条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存在冷链运输不到位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销售环节风险
销售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是预制菜争议的重灾区。在餐饮环节,消费者很难从外观、口感等方面分辨餐品是否为预制菜,而商家也往往未在菜单上明确标注。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引发了广泛的信任危机。
2023年,江西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反映当地中央厨房配送的午餐存在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凸显了预制菜在餐饮环节使用时的透明度问题,也推动了监管部门出台更严格的管理措施。
政府监管与行业标准
面对预制菜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积极行动,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监管措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标准,对预制菜相关术语定义和类别进行规定。同时,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已于2025年2月8日起正式实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升了预制菜的食品安全要求。
《通知》中特别强调了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要求。根据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哪些菜品使用了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一举措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也促使一些餐饮企业主动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例如,老乡鸡发布的《菜品溯源报告》详细列出了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菜品的比例,这一做法不仅没有引发负面反应,反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消费者如何防范
面对预制菜存在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首先,在选购预制菜时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正规的预制菜产品应包含以下信息:产品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生产许可证编号等。同时,建议优先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品牌,这些企业通常在质量控制方面更为严格。
其次,在外出就餐时要留意菜品的异常特征。如果发现某些菜品口感、色泽与预期相差较大,可以向服务员询问是否为预制菜。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餐厅的评价信息,选择那些对预制菜使用情况披露透明的商家。
最后,消费者要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当发现餐饮企业未按规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时,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共同推动行业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发展。
展望未来
预制菜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和透明化是必由之路。随着国家层面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那些依靠低质低价竞争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出局。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健康、透明的预制菜市场,让消费者能够放心享用美味,也让优质企业获得应有的回报。只有这样,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百姓餐桌的“放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