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芳教你如何选降压药
郭艺芳教你如何选降压药
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正式颁布了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管理指南。河北省人民医院专家郭艺芳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新指南对血压的定义与分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概念。新指南根据血压水平分为3类:血压不升高(诊室血压<120/70 mmHg)、血压升高(血压120/70~140/90 mmHg)、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ESC将正常血压定义为<120/70 mmHg,超过120/70 mmHg就视为血压升高。
对于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无论心血管风险水平如何,均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血压升高(120-139/70-89 mmHg)者,需要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并以此作为是否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依据。如果1)收缩压130-139 mmHg且心血管风险为高危者(确诊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2)收缩压130-139 mmHg且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3)收缩压130-139 mmHg且10年心血管风险5%~10%并且存在风险增强因素者,经过3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不能达标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新指南推荐ACEI、ARB、二氢吡啶类CCB、噻嗪类利尿剂应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对于合并心绞痛、心衰、心肌梗死或为了控制心率的患者可以加用β受体阻滞剂。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患者对降压药的使用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错误认知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健康风险。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降压药使用误区:
误区一:正常血压概念不清
正常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血压水平120~139/80~89 mmHg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比血压水平110/75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当血压≥120/80 mmHg,就应改变生活方式!
根据2019年《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将高血压定义为:(1)诊室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2)动态血压监测(ABPM):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 mmHg,或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3)家庭自测血压(HBPM):连续监测5~7d平均血压≥135/85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多数患者(所有2级和3级高血压,以及1级高血压高危患者)都应该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即使是正常高值者 (130139/8089 mmHg),如果为合并心脑血管病的极高危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对于6580岁之间的健康老年患者,只要能够耐受,血压在140150 mmHg之间,也应该开始药物治疗。另外,运动可有效降低血压,有氧运动可使平均收缩压降低4.912.0 mmHg,舒张压降低3.45.8 mmHg。高血压患者定期锻炼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误区二:没症状,血压就没问题
大多数早期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才有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颈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即使没有症状,持续的高血压也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亚洲人群的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因此,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就应积极干预治疗。
误区三: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相对年轻的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错误且十分危险的观念。
第一,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性,也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只用一种降压药,过几年后需联用两种降压药。这不是耐药了,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而使血压比原来更高了。第三,血压水平达标,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脑、肾损害。研究结果表明,舒张压每降低5mmHg(收缩压降低10 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40%和14%。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于心血管风险低危患者,当140/90 mmHg≤血压≤160/100 mmHg时,可首选生活方式干预;如果1~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应选择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误区四:对别人效果好的降压药可以效仿服用
因每个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情不同,年龄、体重、饮食、肝肾功能等也存在差异,且降压药的品种繁多,其作用和降压机制也完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患者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血压严重程度、并发症、合并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切不可别人用什么药效果好,自己也效仿。
第一,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短效降压药,指每日3次的降压药;中效降压药,指每日2次的降压药;长效降压药,指每日1次的降压药。同类药物中,优先选择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不仅依从性高,而且可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包括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能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第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适用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地平”类降压药,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的患者。“洛尔”类降压药,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伴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肿的患者。
误区五: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降压治疗时必须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如果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能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稍快;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可稍慢。绝大多数的长效降压药需要1~2周才能达到最大和稳定的降压作用,不要急于更换降压药品种。
误区六:降压药没有不良反应
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了解降压药不良反应,有助于合理用药。 “普利”类降压药可引起干咳。不能耐受者可换用“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止咳药。“地平”类降压药可引起踝部水肿。不能耐受者可换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补肾药和利尿药。“洛尔”类降压药可引起心动过缓,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率。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可引起低钾血症。如果出现乏力、食欲差、双下肢无力甚至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诊。
误区七:血压正常就停药
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难以根治。研究表明,停药后极易造成血压反弹,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所以,抗高血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压,还可维持血压平稳,避免更多脏器损伤。
误区八:只知道服药,不知道定期检查
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服药、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血压稳定,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评价降压药疗效,监测靶器官损害。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如果血压≥135/85 mmHg,需要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行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钾、钠、空腹血糖、血脂、尿酸和肌酐);尿液分析(尿蛋白、尿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等。
总而言之,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大家认识到并且及时纠正这些常见的用药误区,规范的使用降压药,让我们吃下去的这粒小药更加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