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互动揭秘:2025春晚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14亿互动揭秘:2025春晚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5年央视春晚落下帷幕,但其热度仍在持续攀升。作为央视春晚独家笔记分享平台,小红书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春晚相关话题总互动量超14亿,产生了622个热聊话题,创相关数据的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展现了春晚的影响力,更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众多热点话题中,创意融合舞蹈《秧BOT》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节目。这个将东北秧歌与机器人舞蹈完美结合的节目,不仅在舞台上惊艳了观众,更在小红书上引发了热烈讨论。机器人背后的科技团队在小红书上晒出了机器人训练和节目彩排的视频,展示了中国机器人现今的操控性、精准度以及领先的科技水平。
《秧BOT》的成功,离不开杭州宇树科技的创新技术。据宇树科技工作人员黄家玮介绍,为了实现如此流畅的舞蹈动作,他们运用了AI强化学习技术,让机器人能够自主学习舞蹈,并进行自主导航。为了实现这样的演出效果,他们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排练。演出中,机器人用胶带将手绢固定在手上,并用黑布将其覆盖,和黑色的机器人融为一体,巧妙添了一份神秘感,同时也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传统舞蹈的动作美。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秧BOT》中,更贯穿于整个春晚的节目编排。从北京中轴线、古建筑斗拱等元素在凤凰传奇的《栋梁》舞台亮相,到李子柒开场八秒的镜头中蕴含的植物染、英山缠花、潍坊风筝等非遗文化元素,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这些文化元素的呈现,都离不开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的引领。这个主题不仅是简单的谐音梗,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介绍,主标识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设计者非常巧妙地对‘巳’字形态进行再转化和再创造,对称之中有一种方正的流畅之感。”
“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玉篇》中直接以“嗣”来解释“巳”,代表子嗣绵延、接续继承之意。95后甲骨文自媒体博主李右溪解读道:“‘巳’字的甲骨文在学界大部分被认为是‘腹中胎儿’的形象,‘巳’字在不少古文里也有胎儿、后嗣等意思,代表着生长、繁衍。”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春晚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在小红书上,许多外国网友通过春晚了解中国春节文化。一些人知道春节要吃饺子,于是开始交“饺子税”;有中国网友分享了传统服饰,评论区里的阿尔及利亚、美国、英国等不同国家人民也遥相呼应地分享了各自的特色服饰。地球村村民,于斯同袍团圆。
春晚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条连接亿万家庭的情感纽带。在小红书上,用户通过笔记、直播、创意二创,将荧幕前的欢笑转化为可留存、可互动的共同记忆。当观众成为创作者,当观看升维为参与,春晚便超越了除夕夜的限定时刻,化作365天浸润日常的文化陪伴。
正如小红书相关负责人所说:“第二年与春晚合作,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不落幕的春节,大家讨论热门话题,触摸传统文化,共享时代记忆,传播中国故事。我们希望在小红书上,春节带来的热闹与欢笑能够全年陪伴大家。”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春晚通过创新与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让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小红书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正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