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流量卡骗局频发,消费者如何维权?
直播间流量卡骗局频发,消费者如何维权?
近日,多起直播间流量卡骗局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在直播平台购买流量卡时遭遇虚假宣传、价格变动等问题,导致权益受损。根据《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提起民事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要求退货退款及相应赔偿。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流量卡时务必谨慎,仔细阅读合约条款,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避免落入诈骗陷阱。
直播间流量卡骗局频发
在直播带货的各种品类中,电话卡流量卡是成交量较高的品类。近期本端接到多位消费者投诉,反映这类直播中主播自称是几大运营商的官方代理,但卖卡时宣称的“低价套餐”“大额流量”“0元购”“1分钱领卡”,实际却货不对板,要求高价充值,甚至暗藏隐性消费。
记者调查发现,直播卖卡“0元购”骗局十分普遍,用户多有被坑经历,维权却困难重重。即使被频频投诉,此类套路仍屡禁不止,原因为何?随着调查深入,记者发现,成为代理商的门槛极低,只需一张身份证就能做“正规代理”。门槛低、缺监管,导致直播卖卡乱象频出。
典型案例
陈先生反映,他从直播间购买了一款移动电话卡,套餐和资费都和主播宣传的不一样。他立即联系咨询,可一连多日主播都不予回复。他发觉不对劲,上网一搜才知道自己被套路了。
记者进入该直播间,映入眼帘的便是背景图上“19元/月”“215G”几个大字,此外背景图上还有多处“中国移动”的标识,并注明“真实资费,官方可查”,主播不断向用户介绍该流量卡“想用多久用多久,都是这个价格……点击链接免费领卡,免费包邮到家……”仅记者进入直播间的几分钟内,就有多位用户在咨询如何办卡、如何选号。既免费还包邮,套餐价格又如此划算,陈先生以为自己薅到了羊毛,收到货才得知,需要先充值50元激活。激活之后又很快发现,套餐和宣传的压根儿不一样。
张女士从直播间购买了一张广电卡,主播承诺套餐内容是每月19元,135G流量和100分钟语音通话。但充值100元激活后发现,套餐实际资费是每月29元,而且流量只有99G,也不包含语音通话。她致电运营商才得知,该号卡虽然是真实的,但套餐内仅包含99G流量,优惠期为一年,一年内运营商将每月向用户返回5元,一年后恢复原价。但这依然与直播间的说法不一致。商家解释称,用户需要在第2、4、6、8、10个月联系商家返现,经过复杂计算,第一年的实际月租才是每月19元。而想要获得135G流量和语音通话,还得自行通过官方App开通某项会员权益,但需每月额外加付2元。这些复杂操作和隐性成本在购买之初均未告知消费者。
郭女士也有同款苦恼。她货比三家之后,在某一主播的直播间观望了一周,“这个账号有20多万粉丝,看起来挺靠谱。我就选择了一款中国联通的套餐下单。”收货后,郭女士却傻眼了,说好的联通卡变成了移动卡。此时她还抱着一丝侥幸,“只要套餐内容没问题就行。”直到开始使用后才发现,不仅价格高了,流量还严重缩水。“宣传每月19元,235G流量,如今变成每月39元,80G流量。”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九条,经营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相关信息,不得通过虚构经营者资质、资格或者所获荣誉,虚构商品或者服务交易信息、经营数据,篡改、编造、隐匿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同时,《广告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通过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虚构事实、隐瞒真实情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无论是否形成交易结果,均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维权途径
消费者在遭遇流量卡诈骗后,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
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消费者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举报,提供相关证据,如直播视频、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要求对涉事商家进行调查处理。
提起民事诉讼:消费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商家退还已支付的款项,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要求赔偿损失。在诉讼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或价格欺诈行为。
通过平台投诉:如果是在直播平台购买的流量卡,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平台的投诉渠道进行维权。大多数直播平台都有专门的客服团队处理消费者投诉,消费者可以提供相关证据,要求平台介入处理。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落入流量卡诈骗的陷阱,消费者在购买流量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三大运营商的官方渠道或授权代理商,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可以通过运营商官网、线下营业厅或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代理商的资质。
仔细阅读合约条款:在购买前,仔细阅读流量卡的使用条款,了解流量的使用范围、有效期、续费政策等关键信息。特别注意是否有隐性费用或自动续费条款。
警惕超低价套餐:如果某个套餐的价格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要格外警惕。根据行业经验,“9元无真卡,19元无永久”,过于低廉的价格往往意味着存在陷阱。
核实套餐内容:在购买前,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套餐内容,确保与主播宣传的一致。特别注意流量是否为通用流量,以及是否有通话和短信功能。
保留证据:在购买过程中,保留所有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和宣传材料,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
通过以上措施,消费者可以有效避免落入流量卡诈骗的陷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