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4处客家古建亟待修缮,专家提出系统保护方案
梅州4处客家古建亟待修缮,专家提出系统保护方案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中心地。这里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客家民居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诸多威胁。本文将通过实地调查和专业分析,探讨梅州市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一、引言
梅州作为“客都”,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中心地。梅州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客家民居建筑,这些建筑既保持客家建筑共性,又体现着独特的个性,在客家建筑中有着重要地位[1][2]。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建筑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
梅州市是世界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地,也是客家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客都。由于历史久远,受战争、自然灾害、人为建设性破坏等影响,明朝以前的历史建筑、古民居极其少见,明朝以后的建筑也损毁不少[3]-[6]。抢救、保护作为记载历史的实物依据,有利于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继承、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客家和地方特色的城乡建筑艺术;有利于提升尊老爱幼、崇文重教、和睦相处、勤俭创业、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
黄汉民[7]以典型实例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客家土楼民居的各种类型及其形式特色进行了介绍。潘安[8]从民系的角度研究了客家聚居建筑的特性,并系统的研究了客家聚居建筑、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组织之间的关系。开展了[9]-[14]关于客家民居建筑的专题论述,广东客家民居的特征及其艺术技术和营建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就历史街村与民居建筑的保护、持续发展与借鉴提出见解。[15]-[20]梅州客家民居及其居住、粤北客家建筑形制与文化研究,梅州传统民居现状与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梅州市古建筑保护,再利用是梅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1][22]。为了保护更多的历史建筑,为梅州市留下很多城市文化物质基础,提高居民的城市文化生活环境,助力梅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二、民居建筑的调查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种类繁多,建筑的衍变铭刻着客家人迁徙、开拓和创新的历史足迹,展示出客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景象,体现了客家居民的共性和个性。
2.1 林风眠故居
林风眠故居——敦裕居,位于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建筑面积现存约700平方米。2012年10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坐南向北,前拥池塘,后枕山梁,依地势高筑石台,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客家民居,如图1所示。
图1. 林风眠故居
2.2 大觉寺
大觉寺,原名“祝圣大觉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梅州地区创建最早的寺庙,坐北向南,如图2所示。
图2. 大觉寺
2.3 福禄岌民居群
福禄岌民居群坐落于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福禄岌。由镇东楼、竹林居、崇本楼、州司马第、本立居、季立居等6座建于清末与民国初期不同风格的客家传统民居组成。民居建筑分布面积26,919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1,2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687平方米,如图3所示。
图3. 福禄岌民居建筑图
2.4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梅城江北东山小溪唇,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王者辅创建,占地面积1252平方米。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结构,著名书画家黄基题书“东山书院”,如图4所示。
图4. 东山书院
三、民居古建筑存在的问题
民居古建筑现状勘察主要采用现场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勘察和采访交流,根据工程的现状作汇总归纳,以便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利用。虽然新建区在乡村古建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古建筑保护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这四处民居古建筑主要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如图5~8所示。
- 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 墙体:裂缝、脱落
- 屋面:杂乱、开裂
- 楼板:部分破损
- 门窗:部分破损
- 地面:杂乱、开裂、破损
- 其他:堆放大量杂物
图5. 林风眠故居墙体破损
图6. 大觉寺墙体破损
图7. 福禄岌居民墙体破损
图8. 东山书院墙体破损
四、梅州市古建筑修复的措施
4.1 屋面瓦片修缮
对于屋面出现大范围的下陷或者是某些部位出现坍塌等问题,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某些位置或者是全部再次进行揭墁,然后明确挑顶问题。当前修缮工作中,全部挑顶和揭瓦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有些古建筑并不需要大范围的翻修,这样会使得文物的价值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4.2 大木构架、桁条、椽子修缮
古建筑中,大木结构是主要的结构材料,维修工程的性质是由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决定的。对于古建筑的险情而进行的一些临时的、增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进行的安全措施就是抢险加固工程。重点的维修工程主要有加附加梁、柱和挑顶打牮拨正等。
4.3 墙体修缮
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剔凿挖补,局部抹灰、择砌,局部拆砌对墙体进行修复。
4.4 柱子修缮
柱是大木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主要功能支撑梁架。柱受干湿影响往往有劈裂、糟朽现象。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柱根更容易腐朽,丧失承载能力。可采用挖补法、劈裂处理、化学材料浇注加固、墩接、合拼柱方法修复。
4.5 地面修缮
室外地面注意清除杂草,消除引起建筑物造成破坏或腐蚀的环境,同时,做好排水,避免积水引起次生灾害,室内地面注意修旧如旧,保持原来的形貌。
五、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
通过对梅州市4处古建筑调查,进行现状分析。东山书院、大觉寺、福禄岌居民群建筑、林风眠故居等古建筑,分析现存的状况,使用情况,给出了梅州市客家民居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
增强古建筑保护意识、壮大古建筑保护队伍、加大保护经费。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出动宣传车辆、散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展示文物图板等形式,在城区、社区、乡村、校园内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群众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建立、培训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专业队伍。乡村古建筑的保护、维修、重建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为保障。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筹措资金,设立乡村古建筑维修保护专项资金或基金等。
挖掘文化内涵,持续深化乡村古建筑开发利用。根据已有历史古建筑、再利用的相关规定和定义,给出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确实造成了城区内一些古建筑被破坏或拆除,导致城区的传统文化氛围受到破坏,启动历史建筑风貌修复计划。将古村文化、古镇文化、家风文化、道教文化、传说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充分注入乡村古建筑中去,加强乡村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开发旅游工作,既要突出文化内涵,又要带来经济效益,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让“乡村古建筑真正活起来”。
基金项目
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mzsklx2024033。